茶道中所说的焚香静气中的香是什么香
香指的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
古人《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
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者灼烧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也有“焚香计时”之法。
扩展资料: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
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香
茶道用什么香
焚香品茶,自古为高雅享受,可惜至今已难寻踪迹。那么茶道用什么香比较好?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用香的选择,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用香的选择
尽量少使用盘香,线香这类香烟浓重的用香形式,而是用印香(非香篆),熏香等隔火取香的方式,这样可以使得淡雅的香味和茶味浑然一体,另外设置当有三五步距离。
茶道与香道的关系
焚香、品茗、挂画、插花,是中国古时文人的“四般闲事”,以闲养心,通过雅致之趣颐养情志、修身养性。
其中的“香”与“茶”均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吸收了日月精华,深得自然的秉性。这恰恰与古人追求清净淡泊的心性相吻合,尤其在焚香啜茗的过程中更能体会这一韵味。因此香与茶的结合备受古人的推崇,无论在一丝不苟的茶道仪式中,或者在随心所欲的品茶时,都能见到“名香与香茗”相伴的身影。
不论禅茶十二道、或是平日的茶道仪式演示中,焚香都是第一道程序。
从禅茶的角度看,焚香是表达茶人对茶的尊重、对茶圣的恭敬与感念、对茶器茶席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禅的感悟。
而平日的茶道仪式里,焚香即起到了“除妄念”的作用,通过收敛心性,缓和气息,平心静气,使表演者及观赏者都能进入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袅袅的轻烟与似有还无的香气也能为茶室的环境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在这样内境与外境相契合的状态下,在一丝不苟的仪式中,泡茶者自然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追求,品茗者亦能通过品味每一款茶,品味人生中的苦涩甘甜种种不同滋味。
而随心所欲的心性,更是茶人津津乐道的态度,品茶同焚香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项,抛开仪式与拘束,以茶会友或独品觅神、对品觅趣是一种闲适的追求,让甘露在齿颊留芳,心性在幽袅中舒卷,品茶之真香,领略大自然的清明与空灵,澄心净虑;品香即观形、嗅气,看香氤氲时聚时散,时开时合,静如山丛,动若流云,曼妙如是。
茶与香,可以归之为一个字:“味”。而茶道与香道的异曲同工之处,则均属“味道”。
茶以口入身,身心同受,香以鼻入身,达身体经络。两者相伴,相得益彰之余又显得妙趣横生,既符合于道,又安养于心,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此即为“焚香啜茗”完美的契合。
茶之为物,采自高山云雾中,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水冲泡。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茶不但有对多类疾病具有治疗的功效,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而古人的一杯茶更多包含的是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与智。
传统的熏香,同样采于深山,以馨悦的香气为使者,适时熏燃,能够改善空气、防疫、安神养心。
沉香的养生作用是针对身心同时进行的,它首先通过香的药性清除体内的浊气,使心灵的光芒由此得以释放,心灵得到滋养,心态平和、不急不燥,又能反过来调理身体。并且香品中某些药性具有扶正祛邪、助长正气的作用,使心灵的力量不断增强,这样通过身心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香之为物,在古人的思想中是文人雅士对沉香附以情思而生的创造,一缕意韵悠长的轻烟,携带文人雅士思想中那深邃的、轻盈的,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和感悟,它超越了馨香的实用功能,从古延绵至今香气不息
泡上茶,焚上香,看着蒸汽腾空,冉冉而上,茶香四溢,馨香幽淡,沁人心脾,慢啜细饮,但觉齿颊留芳,妙趣横生;而香烟袅袅,缭绕周周,此情此景胜绝,亦奇绝。
茶道的步骤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 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 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茶道的礼仪?
茶道礼仪:
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
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除此之外,在喝茶的时候转动茶碗,是为了要避免从正面饮用的意思,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开始饮用,而饮用完后再加以清洁嘴角所碰触之处,然而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重复。
茶道流程:
净手,先引茶入荷,请来宾赏茶。
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
洗壶: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又迅速倒出,洁具提温。
“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茶道注意事项:
1、茶具要清洁
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4、七分茶三分情
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5、添茶要及时
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开始学茶道,该买哪一种熏香?
刚开始学茶道的时候,买的是未觉香业的香,香品种类多,还配了相应的香插。一直用到了现在。
茶道用香的选择使用方法
自古以来,香道和茶道就是一体,古人日常的休闲生活便是闻香品茗。如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香有很多,喝茶时品什么样的香最适宜。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用香的选择 方法 ,一起来看看。
茶道用香的选择方法
所有香款中,与铁观音、普洱、红茶等百茶最百搭的便是沉香。天然的沉香气味清雅,端庄醇厚,味甘悠远,醇美若蜜,直沁肺腑,用之有舒适飘逸之感,对品茶有较好的意境衬托。
沉香作为“香中之王”是十分珍贵的,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结香环境下,植物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不一样,所产的沉香味道也会不一样。选用时最主要还是看个人嗅觉感官的偏好。其中,以越南和印尼的沉香最受追捧。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优势,甜、凉两味以越南沉香最佳,因而普遍认为越南的香会比印尼的品质高。
不过,需要提醒各位茶客的是,购买时最好注意辨别假沉香。天然香品才能达到净化空气、调养身心的目的。而使用劣质的香精香品,那是最忌讳的了。假沉香燃烧时,香味多半带香水或者香精味,有些还有酒精散发性的气味,也有完全没有香味的,但与真正沉香燃烧的香味完全不同。
茶道用香使用方法
茶席中的香品,总体上分为熟香与生香,又称干香与湿香。熟香指的是成品香料,一般可在香店购得。少量为香品制作 爱好 者自选香料自行制作而成。生香是指在作茶席动态演示之前,临场进行香的制作(又称香道表演)所用的各类香料。
熟香样式有:柱香、线香、盘香、条香等。这些都是常见的熟香样式。另有片香、香末等作熏香之用。
生香临场制作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具有可观赏性。对于香道 文化 的传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中国的茶道介绍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 清明 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1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 饮茶 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 总结 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 、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中国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现的,如陕西仿唐宫廷、上海仿清文人、云南三道茶、福建乌龙、浙江龙井茶、湖南擂茶、江西禅茶、山西五台山佛茶等等。
茶道用具的选择
1、主茶具
(1)茶壶
用以泡茶的器具。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细部。由于壶的把、盖、身、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形态就有几百种。
根据壶把造型可分为:
侧提壶:壶把成耳状,在壶嘴对面。
提梁壶:壶把在壶盖上方成虹状者。
飞天壶: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呈彩带飞舞。
握把壶:壶把如握柄,与壶身成直角。
无把壶:无握把,手持壶身头部倒茶。
根据壶盖造型可分为:
压盖壶:壶盖平压在壶口之上,壶口不外露。
嵌盖壶:壶盖嵌入壶内,盖沿与壶口平。
截盖壶: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只显截缝。
根据壶底的不同造型可分为:
捺底壶:茶壶底心捺成内凹状,不另加足。
钉足壶:茶壶底上有3颗外突的足。
加底壶:茶壶底加一个圈足。
根据茶壶形态特征可分力:
圆器: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的茶壶。骨肉匀称、转折圆润、隽永耐看。
方器:主要由长短不等的直线构成的茶壶。线面挺刮平整、轮廓分明,显示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
塑器:仿照各类自然动、植物造型并带有 浮雕 半圆装饰的茶壶。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构思奇巧、肖形而不落俗套;理趣兼顾,巧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彩,取得神形兼备的效果。如树瘿壶、南瓜壶、梅桩壶、松干壶、桃子壶等等。
筋纹壶:茶壶壶体作云水纹理,口盖部份仍保持圆形。如鱼化龙壶、莲蕊壶等。
此外根据有无内胆,茶壶分为普通壶(无内胆)与滤壶(壶口内安放直桶形的滤胆,令茶渣与茶汤分开)。
(2)茶船
放置茶壶等的垫底茶具。既增加美观,又防止烫坏桌面。其主要形状有:
盘状:边沿低矮,呈盘状,可使茶壶线条完全展现出来。
碗状:边沿高耸形似大碗,茶壶被保护在中间。
双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底部有许多排水小孔,下层有储水器。冲泡时弃水由排水孔流入下层。
(3)茶盅
又名茶海,是分茶器具,将泡好的茶汤全部倒人。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作用,又叫公平杯。其种类有:
壶形盅:即用小茶壶作为茶盅使用。
无把盅:将壶把省略、壶口向外拉出一个翻边,用以代替把手。
简式盅:无盖,从盅身拉出一个倒水口,有把或无把。
(4)小茶杯
盛放茶汤用以品茗者。其种类有:
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直口杯:杯口与杯身同大的桶形杯。
收口杯:杯口直径小于杯身的鼓形杯。
招杯:带有把柄的杯子。
盖杯:带有盖子的杯子,有把或无把。
(5)杯托(又称茶托)
杯托是承托茶杯所用的器具。其形态有:
盘形:托缘低矮呈浅盘状。
碗形:托缘高耸形似小碗。
高脚形:杯托底部有圆柱状高脚。
复托形:高脚托的托碟中心再有一个碗形或碟形的小托,多配合盏形杯或茶碗使用,茶盏或茶碗的底部由小托承托。
(6)盖置
承托壶盖、盅盖与杯盖等物的器具,以保持盖子的清洁并避免沾湿桌面。其形态有:托垫形:如碟形杯托。
支撑形:小的圆住状器具,支在盖子中心;或圆筒状器具,支撑盖子。
(7)茶碗
大碗形品茗器具,或直接放茶叶冲泡。其形态有:
圆底形:茶碗底部呈圆球形。
尖底形:通常称为茶盏,茶碗底部呈锥形。
(8)盖碗
由杯盖、茶碗与杯托三件组成的泡饮组合用器,或用以盛放泡好的茶汤。
(9)大茶杯
多为直圆长桶形,有盖或无盖,有把或无把,玻玻或瓷质。
(10)冲泡盅、冲泡器
冲泡盅是指用以冲泡茶叶的杯状器具,杯口有倒水口。前述的盖碗与茶盅有时可当作冲泡盅使用。冲泡器是指杯盖连接有一滤网令茶渣与茶汤分离,中轴可上下提压如活塞,可令茶汤均匀的器具。
(11)水注
一般是壶嘴细长、壶身较长直的水壶。主要用于盛放冷水,注入煮水器加热。或盛放开水,温具时用来注水或者等水温稍降冲泡茶叶。
2、辅助用品
1、奉茶盘
盛放茶杯、茶碗或茶食等,奉送至宾客面前供其取用的托盘。
2、茶盘
泡茶时摆放茶具的托盘。其形态有:
规则形:茶盘呈对称的几何形状,如方、圆等。
自然形:仿照木头、石头等形态 雕刻 而成。
排水形:茶盘底部有孔,可使弃水流入下层的储水器中。
3、茶巾
一般为小块正方形棉、麻织物,用于擦拭茶具、吸干残水、托垫茶壶等。
4、泡茶巾
一般为大块长方形棉、麻、丝绸织物,用于覆盖暂时不用的茶具;或铺在桌面、地面上用来放置茶具泡茶(如举办无我茶会时)。
5、茶荷
敞口无盖小容器,用于赏茶、投茶与置茶计量。
6、茶匙
长柄、圆头、浅口小匙,将茶叶由茶样罐中取出时使用,不可以沾水。
7、渣匙
长柄小匙,可以沾水,用于去除茶渣。
8、茶针
细长、一头尖利的竹、木制长针,用于通单孔壶流或拨茶用。
9、茶箸
用于夹出干茶茶渣的筷子。或作搅拌配料茶汤用。
10、计时器
钟,表等,用于掌握冲泡时间。
3、备水器
1煮水器
包括热源和煮水器。
2、保温瓶
贮存开水泡茶,或贮存冷水备用。
3、水方
敞口较大容器,用于贮存清洁的冷水。
4、水盂
敞口较小容器,用于盛放弃水与茶渣。
4、备茶器
1、茶样罐
有盖小罐,由铁,锡,竹等制成。
2、茶瓮
陶瓷大瓮,用于大盆贮存茶叶的容器。
标签: 茶道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