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温州有关茶的故事、歌谣、曲艺广为流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温州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温州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绵延千年的温州茶文化今朝谱写新篇章。昨天下午,市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省政协主席、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到会祝贺。
温州因气候温和湿润,自古盛产茶叶,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中产自雁荡山的雁茗被明朝廷列为贡品。历代以来,在种茶、制茶的同时,温州还出现了一大批学茶、事茶之人,茶馆、茶楼遍布街坊,爱茶、饮茶之风兴盛,有关茶的故事、歌谣、曲艺广为流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市茶文化研究会是由我市茶文化界、茶企业界、爱茶人士等发起创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旨在加强对我市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昨天下午的成立大会前举行了会员大会,首批200余位会员审议通过研究会章程、选举办法等,并选举产生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副会长等。市政协主席包哲东当选为第一届会长。
周国富向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成立表示祝贺。他说,茶源于中国,行于世界,是中国的根。茶文化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戏曲、工艺于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地理、民俗、礼仪、医学于一堂,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明。温州是一片市场经济的热土,温州人以勤劳勇敢、拼搏进取著称。温州成立茶文化研究会,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必将对温州乃至全省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国富指出,研究会要做好“以茶兴业,促进经济发展”、“以茶养生交友,丰富社会生活”、“以茶载道,弘扬茶文化”三篇文章。在传承茶文化上要注重挖掘,体现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性;注重特色,体现茶文化发展的地方性;注重探索创新,体现茶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要把弘扬茶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茶文化交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茶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茶事活动,大力促进茶经济和茶文化,造福广大种茶人、饮茶人,为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包哲东在讲话时回顾了温州茶文化历史,介绍了我市茶产业的现状。他表示,将把开展茶文化研究作为研究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挖掘整理温州茶文化历史脉络,提升茶文化精髓,展示茶文化魅力。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献计出力,为做大做强温州茶产业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做好温州茶品牌的宣传推广。做好茶文化普及工作,培育温州人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动温州茶文化深入人心。
市委副书记朱贤良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市茶文化研究会成立表示祝贺。他说,温州茶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市茶文化研究迈出可喜一步。希望研究会深入挖掘、弘扬温州茶文化,为培育健康风尚、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市委、宣传部长曹国旗,市人大会副主任卓高柱,副市长仇杨均,市政协副主席高育厅、朱贵远出席成立仪式。
温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温州产茶历史悠久,但在历史上声名远播,并被列为贡茶,且在今天得到恢复发展的,首推绿茶雁荡毛峰和黄茶温州黄汤。在这两个历史名茶的恢复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雁荡毛峰”又称“雁荡云雾”,是著名的高山云雾茶,产于乐清市境内的“东南第一山”雁荡山。相传雁荡毛峰古称“雁茗”,明代被列为贡茶,并列入“雁山五珍”(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宫鸟)。明代《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为佳”。明代人章元应《谢洁庵上人惠新茶诗》赞曰:“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珍重露芽分御品,摩挲石鼎试新泉。玉川谩逐清风去,顾渚空将紫笋传。却俟平生陆鸿渐,暮年翻著毁茶篇。”雁荡毛峰佳茗在现代得到恢复发展。1980年,浙江省农业厅在温州乐清举办第二届全省名茶评比会,在参评的41只名茶中,雁荡毛峰脱颖而出,随同其他的10只名茶共享一类名茶称号。1986年,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华家池举办第六届全省名茶评比会,这次参评名茶达到117只,乐清雁荡毛峰等4只名茶独占鳌头,荣获“浙江名茶”证书。近些年来,众多企业家纷纷加入雁荡毛峰的研发行列,于是,“大龙湫”(产自大龙湫茶业有限公司)、“雁白云”(产于雁荡山茶场)、“芳芯绿雁”(产自芳芯绿雁茶叶公司)、“能仁”(产于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雁山龙湫”(产自雁荡山土特产有限公司)等一批“雁荡毛峰”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出来,并且多次荣获国家、国际茶博会金奖。
“温州黄汤”,现在温州平阳、泰顺、苍南、瑞安、永嘉等地均有生产,以泰顺的东溪与平阳的北港所产品质最佳,故人们又常常习惯地称之为“泰顺黄汤”、“平阳黄汤”。温州黄汤创制于清代,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被评为全国主要名茶,受到宫廷青睐。民国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停止生产,加之没有系统的加工工艺文字记载,以致温州黄汤一度失传。新中国建立后,1979年开始恢复生产温州黄汤,并逐渐发展成为浙江主要名茶之一。1993年,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华家池举办第十届全省名茶评比会,各地选送44只名茶参评,泰顺黄汤等5只名茶荣获“浙江名茶”证书。
温州黄汤其他产地的企业家亦有精彩杰作,共同为这个历史名茶的恢复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09年,在第1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苍南县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墩门牌“温州黄汤”荣获“后稷奖”。2010年,由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和农业局的林平多年合作、共同研发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曾经失传的历史名茶温州黄汤,恢复发展后受到人们高度评价。著名书法家崔茂森欣然题写“中国黄茶 清朝贡茶 平阳北港黄汤”14个字以示好评。清代雍正皇帝第九代孙爱新觉罗·启骧,品尝了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温州黄汤之后,挥笔写下“温州黄汤皇家饮品”8个字,对这款曾经的清朝贡茶赞叹不已。
浙江茶文化知识,你知多少?
饮茶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更是融合到我们生活中在待客,传统婚俗等等。 浙江文化 里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湖龙井更是成为中国绿茶的代表,茶在浙江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茶本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
浙江茶文化
浙江地处亚热带中部,东临东海,南靠武夷山,西邻皖赣,北接苏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省地形复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烈,年平均温度为15~18摄氏度,日照1800~2100小时,平均降雨为1100~1900mm,适宜茶树种植成长。
茶叶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国时期,葛玄先后创建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观,由于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葛玄亦钟情于茶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和临海竹山开辟了“葛仙茶圃”。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浙江茶区分为浙东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长兴县、安吉、武康,杭州的临安、于潜、钱塘,睦州的桐庐。浙东有越州的余姚,明州(宁波)的贸县,婺州(金华)的东阳,台州的始丰(天台)等。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另外据有关文献记载,还有温州地区的永嘉。
在唐宋时期,浙江的名茶都是产在一些名山之中。浙江名茶与浙江名山秀水之间的关系。如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的浙江龙井茶,普陀山上的佛茶,天台山素有“佛国仙山”之称,天台山上主峰华顶峰出产华顶云舞茶,天下奇秀的的雁荡山“白云茶”等等都是与名山大川相伴的。
随着优秀水质的发现,以及茶种植、制茶技术的提高,人们饮茶成风,这使浙江茶区在唐宋时期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也随之增加,茶叶的销售也很畅通。如唐时期,浙江的湖州成为当时茶叶市场主要集散地。到了宋代发展到了星罗棋布的状况。茶叶的繁荣又推动了浙江饮茶风俗及茶文化的发展。
从宋代开始,茶又成为婚礼宴客的必须品,据《冬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的记载,士族商贾家庭在操办婚礼时候广宴宾客,其中必须备茶,古人在结婚大喜之日烹茗待客人,宾主双方既品尝到甘美鲜爽的茶味又可共叙友情,互相勉励祝福,更加增添了婚礼喜庆、祥和的气氛。
龙井茶文化是浙江茶文化的骄傲,西湖龙井茶成了中国绿茶的代表,浙江各地以生产龙井茶为时尚,各地茶叶生产亦以龙井茶为目标,至今龙井茶的生产工艺已传播至越南等国家。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龙井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名茶本身的物质层面,它成了中国茶的代名词。
龙井茶在中国茶的至尊地位的形成,是浙江杭州茶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其所产生的辐射力已超越茶本身,各地来杭州观光旅游者,以到龙井问茶、虎跑品泉为幸,以到茶区观光,欣赏采茶、制茶、茶艺过程为风雅,西湖龙井茶文化已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成分。
大红袍的传说及茶文化发展史
大红袍的传说
福建的“大红袍”是武夷山中的一种著名的药茶,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引人入胜。
传说有位老和尚在山脚下救起一位昏倒在路旁的穷季才。穷季才病愈后告别老和尚赴京赶考,老和尚从山上一棵茶树上摘了三片叶子,用对戏布包好送给他,并嘱咐道:若遇急难时,茶叶可以帮忙。穷秀才来到杭州,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尽,住在客栈里一筹莫展。这时,城里的一位员外夫人得了急症,四处求医无效,正在以重寻聘良医。穷秀才心想,员外家终日鱼肉饱食,莫非吃坏了胃口。便带了一片茶叶到员外家,将茶叶泡好端给员外夫人。谁知,茶到病除,穷秀才得到一笔赏金直奔京城。可等赶到京城,考期已过,穷秀才懊丧不已,绝望之极便想投河一死了之。路过城门时,看到一张皇榜,说皇太后有疾欲求神医。穷秀才摸了摸包里的茶叶,心想反正也无路可走了,不如去碰碰运气。他揭了皇榜,进了皇宫,将茶叶冲泡。太后饮后,病居然好了。皇帝极为高兴,召见了穷秀才,问他有什么要求。穷秀才便把赶考误期一事讲了一遍。皇帝恩准他参加科考,见其文章句句华彩,便御赐状元。
新状元衣锦还乡时,没有忘记拜见救命恩人老和尚,并将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那棵茶树上。从此,“大红袍”的名字就传开了。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
中国茶叶的发展史
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温州茶文化的民间传说
中国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茶的故乡。是利用茶叶和发现茶叶最早的国家。
在制茶和饮茶方面到至今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茶道不容小舰。
本文将为你介绍关于 温州文化 的茶文化一类,也一起了解关于茶的民间传说。
温州几乎县县(市)产茶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茶叶的神奇故事哩。如,被称为“人间妙品”的雁荡毛峰茶叶来历,在乐清县至今还流传着《老龙赐茶》的故事:相传东晋永和年间,雁荡山始祖阿罗汉诺讵那居住在大龙湫时,一天夜里,他梦遇一位仙翁(老龙化身)赐他一株茶树,让他终生受用。
打从那时起,雁荡山的龙湫背、斗室洞、能仁、下灵岩、上灵岩才都种上了茶树,所采的“雁茗”名闻天下。另外,雁荡山一带还流传一种神话般的“猴茶”。猴茶的意思,就是猴子在悬崖峭壁上,采得的茶叶。
你若赶上温州采茶季节,在乡村、山区到处可听到娓娓动听的采茶歌谣。如,流传在文成县畲族山村的表达男女爱情茶歌——《茶叶青来水又清》:“茶叶青来水又清,捧碗清茶寄深情,今日食出香茶味,明天试看小娘心。茶叶青来水又清,捧碗情茶献真心,有朝一日来讨我,与郎同嬉同耕耘。”
在苍南县民俗中,男女结婚,新娘子入洞房时,新郎家先奉上一盏茶,这茶里有青姜和红糖,新娘喝了三口就放下的习俗。这“三口茶”民俗的由来:传说东海边有个木匠叫张顺,他放掉了红鲤鱼后,红鲤鱼为感谢张顺救命之恩,化为姑娘嫁给张顺,婚后夫妻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快乐。
但阴险奸诈的陈娃见鲤鱼姑娘生得这样漂亮,想霸占她。姑娘推说口渴,陈娃递过茶,那姑娘喝了三口就不喝了。然后,她乘机把喝进去的那三口茶叶吐在地上,化为滔滔的浪潮,把陈娃淹死。鲤鱼姑娘又和张顺过上美好的日子。
从这以后,新娘入洞房得先喝三口茶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标签:温州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