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日本茶艺的介绍[追加10分]
日本茶分为抹茶、煎茶两类。煎茶道是文人墨客的最爱,抹茶道则强烈渗透于武士阶层。日本煎茶道以“和敬清闲”为理念,全部作法以简洁为主,不追求华美的形式但尊重美。煎茶道注重领会和谐、加深尊敬与信赖、保持公平、满怀诚意,以此清心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抹茶道则讲究“以客为尊,诚心诚意”地招待每一位客人,茶艺师不仅穿着华丽的和服,还伴有插花等传统艺术,追求极至之美。小笠原流礼法和里千家分别是日本煎茶道和抹茶道的的代表流派,来自日本著名的小笠原流煎茶道茶艺表演队和里千家静冈支部抹茶道茶艺表演队同台献艺,煎茶道与抹茶道一文一武,一张一翕,相互映衬,成为本届茶文化节上一道绝佳风景。
元帝忽必烈两次起兵进攻日本,但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即日本史上称为永安之役。第二次在1281年,即弘安之役。於是两国互修战事,数十年间,形势颇为险恶。但查阅两国交通的有关记录,商船往来之频繁,几乎每年不断。两国官方均不加以海禁,却不能不使人大吃一惊。
在元朝期间,两国往返的商船与隋、唐、宋时的官方往来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方面除天龙寺船以外,其他均为私人。而且这些日本商人,无视两国战争的威胁,并不怵与元朝官方的交道。如公元1277年,日本商人带黄金到元朝,请求兑换铜钱,获得准许。这恐怕是元朝统治者骑马闯入中原,对中原文化不甚了了。加之日本为中国传统的四夷之国,虽然不承认元朝的统治,元朝统治者要发动徵服战争,但对日本人却以国民待遇,因此不加海禁之故。而在日本方面,由於自七世纪以来,大量地输入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加之贸易的利益。当时的日本,在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香药、寺院的经卷,自古以来都仰仗中国的供给,更是不加海禁。甚至在幕府的保护下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而派遣官方船只,天龙寺船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考察元末六、七十年,日本的入元僧名传至今的有二百二十余人。至於无名之人,更不知几百了。而这些入元僧都是搭乘商船,三三两两,也有一次达几十人的,来来往往,可见当时开往元朝的商船之多,往来之方便。
对於中原汉人来说,元朝的统治是外族入侵。元朝统治者在经济上进行了残酷的盘剥,但在文化控制方面却是自秦始皇大一统以来最为开放的时代,这恐怕也是入元僧踊跃西行求教的原因吧。在这个时期,入元僧移植中国文化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农业、建筑、出版、宗教等事业的发展。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曾有好几处用了“大放异彩”一词来加以描述。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但无疑地,中国的茶艺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入元僧移植到了日本。
入元僧人数很多,而且留元时间长达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数。他们不但在留元期间过著和中国人完全一样的生活,回国以后还继续过著大致相同的生活。而且他们住在京都、镰仓的五山十刹等寺院中。茶会的内容颇有中国意味,禅宗风趣。因此,最初茶艺由入元僧从元朝传到日本,只流行在禅林中。不久便在与禅宗关系最深的武士社会中流行起来。自然也就对日本的上流社会产生影响。其中,被认为由入元僧传入的唐式茶会,使得食物的烹调,住宅的建筑,室内的装饰,以至庭院的建筑艺术、戏剧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本关於茶会最详细的记载是入元僧比睿山学僧玄慧所作的《吃茶往来》,他因在宫中首先讲朱子学而闻名。
义满将军时代到镰仓巡游的净土宗僧人圣格写了《禅林小歌》,将其书写在建长寺的禅扉上,讥骂在禅寺中以茶会为名的聚众娱乐。两本书对於了解当时茶会的情景,是及其贵重的资料。
试读《吃茶往来》和《禅林小歌》,便可以知道唐式茶会完全是中国式的,具有禅宗风趣。现根据两书的记载,可以知道唐式茶会大略。
首先,当会众聚集后,请入客殿,飨以点心。《吃茶往来》中载:“水纤酒三献,次素面茶一返。然后以山珍海味劝饭,以林苑美果甘哺”。
《禅林小歌》的记载更为详细,罗列了几十种点心和水果的名称,而点心以当时流行於江南的苏点为主。
点心用完,会众起座,或休息窗边,或闲步园内。《吃茶往来》中载:“其后起席,或对北窗之筑山,避暑於松柏之阴;或临南轩之飞泉,披襟於水风之凉”。
接著,进行点茶,点茶在茶亭中进行。关於茶亭,《吃茶往来》载:“爰有奇殿,峙栈敷於二阶,排眺望於四方,是则吃茶之亭”。茶亭设在风景幽美的庭院内,又可以眺望远方的二层楼上。当时京都的天龙寺中有所谓龙门亭,镰仓的瑞泉寺有梦窗疏石建的览亭,室町幕府在镰仓的的方官足利基氏和氏满曾多次在此会晤禅僧,举办观樱、观枫等会。唐式茶会可能就在这类场所举行。后来足利将军的金阁、银阁,就是从这种茶亭发展而来的。金阁的下层和中层是寝殿式建筑,银阁的下层是书院式建筑,但二者的上层都是唐式建筑,可以清晰的看出这种发展的脉络。至於亭内的装饰,《吃茶往来》和《禅林小歌》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是正面装饰思恭的释迦,牧溪的观音、文殊、普贤之类的佛画。画前桌上,铺著金色的桌布,古铜的花瓶裏插著红花或清莲。桌上放烛台、香炉,旁置烛剪、香匙、火箸之类,这种景象富有禅寺的风趣。在各隔扇和墙壁上张挂许多宋元名家所绘的人物、花鸟、山水画等。另在茶亭的一角,围以屏风,设置茶炉煮茶,多以茶碗、茶壶等精致茶具装点其间。在客位、主位的席上,陈设胡床、竹椅等,完全是中国式样。
当会众入座后,便举行点茶仪式,“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
在点茶以后,为了助兴,玩名为四种十服茶的游戏以赌胜负。所谓四种十服茶,是一种赌博性的游戏。沏了各种各样的茶,喝后,猜是否本茶(当时日本首位产茶地尾的茶)或非本茶(尾以外地区产的茶),以定胜负。四种十服茶的游戏,不但在禅林中,在当时的朝廷和武士社会中也非常流行。如《碧山日录》中说:“自清净赴三光精舍,以其主地书记之求也。地公以诸僧相会,而出名茶数品试之,以试其优劣。出赌以为资也,予得地藏菩萨一尊也”。
这种赌博游戏在禅林和公卿社会中不至於形成多大的流弊,但在武士社会裏,各大名竟相以骄奢赌物相尚,以致用度浩繁,演成流弊,终於不得不颁发禁止令。
在点茶仪式和四种十服茶完毕以后,撤去茶具,另陈美酒佳肴,重开宴会,於是歌舞管弦,余兴盎然。这也就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的发展和传承。日本的能乐——一种融说白、唱词、舞蹈於一体的戏剧,它与中国的元曲一脉相承。
如前说述,唐式茶会的次序是,会众集聚后,先进点心,然后离座,各依所好或休息窗口,或闲步庭院;接著点茶,做四种十服茶等游戏,事毕开宴,还以管弦歌舞助兴。在茶会前冠以“唐式”二字,是表示具有显著的中国趣味和禅宗风趣。由此可见,它一定是由入元僧从元朝传入日本的。至於四种十服茶,也是模仿宋元的斗茶。早在北宋时期,斗茶之风已经盛行,据宋唐庚《斗茶记》等书籍的记载,它和日本的四种十服茶极其相似。
大凡中国的风气,一旦移植到日本,经过日本化以后,一般由复杂变单纯,由浓厚变淡泊。尤其是饮茶之风逐渐流行到下层社会,他们不能象禅僧那样办纯粹中国风趣的茶会,也不能象高级武士那样骄奢淫逸,只有邀集知己熟人,在一间狭隘的屋宇中,利用简单的器皿,在闲雅清寂之中寻找雅趣,这样就演变成了日本茶艺。但日本茶艺中的“怀石”、“中立”、“入后座”也因循了唐式茶会的程式,只是简单了许多。
中式茶道的介绍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艺术是经久不衰,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式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式茶道的介绍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中国茶道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做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出于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漂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中式茶道的茶服介绍
泡好一壶茶,茶、器、水三者缺一不可,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泡茶之人。茶人服(茶服),可说是茶艺审美的前奏曲。
茶人服,始于汉,有着千年历史,一种适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
纵然史上对茶人服着墨不多,但在一些古代绘画中,都能寻找到茶事活动中的服饰之美,历史精髓的沉淀最能彰显茶人衣事的深厚底蕴。
男式茶人服,通常样式相对简单朴素,此时,材质便是体现茶人服气韵的重要载体。茶人服,材质一般以苎麻、粗布制作。
女式茶人服,同样遵循素雅风,宽简、质朴、舒适、大方,但在裁剪形式、颜色上都更为丰富。
静
女子如花,微风中,舞姿曼妙,浅香低出,静静地开在一水之间。
清
茶服之美,是她透着的那股东方神韵,宛若古典水墨丹青,在时光深处,就这么清雅着,那么庄重着。
柔
若有缘,阳光下便能见到它以泪滑下的姿势悄然委地,猝不及防的入了心。
女子如花,脉脉不语,但仿若心事万千,细探却又不着痕迹。
和
茶服女子,如一朵青莲。
茶服女子,似晨间一露清珠。
阳光下,照见前尘作云,隔世为雾,今生只在某一天,以圆润的样子示人。
茶服,历经千年,各种衣料在一次次翻新中,并没改变内涵,只是承合了时代的需求,映了当代茶人的心境,永葆那颗对茶文化的本真之心。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附近喝茶聊天的地方?
大家乐餐厅(正佳广场店) 天河区天河路228号正佳广场4楼 020-38331595
广越茶餐厅 天河区体育西77号首层(天河城西门正对面) 020-85583844
骑楼茶餐厅 天河区龙口西路222号 020-38839079
澳泰茶餐厅 天河区体育西路77号1楼(天河城西门对面) 020-85583844
好听的茶艺名字 好听的茶艺唯美名字
1、天茗阁、茗月轩、清怡阁、清雅茶吧、红宝石、集芳园、仙踪林、大碗茶
2、老寿星、茗香阁茶艺馆、世纪红茶室、玉莲花、亿丰园、满福楼、祥云
3、茗香、茶缘听涛、向阳、一枝春、黄龙、三万昌茶室、文华茶室
4、一品茗香茶室、莱福园茶室、良苑茶室茶室、玉壶春、隆轩、瞻园
5、听雨阁、聚缘香茶室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一起来看看。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第一道:莲步净土(入场)
莲花生于污泥,开放于炎热夏天的水中。污泥,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佛经上说:莲花,能给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佛教信女的茶艺师,以莲步走向禅茶台,此道称:“莲步净土”。
第二道:焚香礼拜(静心)
在佛乐声中,以佛教礼仪的动作焚香礼拜,以表示对佛教及各位居士的尊敬、虔诚之意,与茶道的友善亲和、敬客以礼一脉相承。同时也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使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将把我们的心牵引到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第三道:轮回转世(洁具)
用水将茶杯洗干净,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亦如修佛,除却妄念,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只有布施修佛,行善积德,方能“善有善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因果报应”,此道称:“轮回转世”。
第四道:观音下凡(投茶)
茶即佛 ,佛即茶,投茶入壶 ,如观音菩萨下凡 ,福纳众生 。(我们今天用的茶是“怡清源野茶毛尖”,曾获第五届湖南(国际)农博会 “金奖”)。此道称“观音下凡”。
第五道:漫天法雨(洗茶)
“一壶茗茶道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用水冲洗滋润茶叶,也洗尽茶人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此道称“漫天法雨”。
第六道:菩萨点化(泡茶)
“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在泡茶中,我们以茶悟道,感悟到的是:茶清如露,心洁如佛。“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清洗茶叶后,再冲入第二道水,此道称:“菩萨点化”
第七道:普渡众生(敬茶)
茶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独一无二的天然保健饮料,称为“神奇之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能饱人口福,予人清福,正是慈悲为怀,功德无量。茶人在苦涩的茶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此乃大恩大德,大慈大悲。因此,敬茶给客人,称为“普渡众生”。
第八道:苦海无边(品茶)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经说“凡夫生存是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茶性亦苦,修佛悟茶,须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茶味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甘”。此道是品茶,称为“苦海无边”。
第九道:超凡脱俗(悟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人生苦短,品茶如品人生。放下苦恼烦忧,抛却功名利禄,超脱尘世之外;傍竹松听桃源洞,卧虹泉枕武陵岩。南岳伴云游,洞庭生月恋。蓬莱随处是,广寒一片天。此道称“超凡脱俗”。
第十道:功德圆满(谢茶)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佛教有五戒十善,四要十德。经过品茶论佛,品茶悟道,各位居士,您是否从中悟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禅茶茶道的茶具
1、茶盘(茶海)
两手轻轻抬起,于茶盘内侧正上方约10厘米处,然后交叉,随后慢慢打开,约于茶盘同宽时开始发音描述起。
2、茶壶(母壶)
右手轻轻抬起的同时翻掌,掌心向上,与茶盖同高,五指正对母壶10厘米处,然后由左至右轻轻滑过壶身至茶盘右侧,随后放回原位。
随即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握住母壶壶把,食指轻压壶盖,左手轻拖壶底,将壶移至左肩正前方,再由左至右平移至茶盘右侧,最后放回原位。
3、子壶(海壶)
动作与母壶展示动作相同。
4、杯拖
两手轻轻抬起,移至杯拖两端,拇指紧贴杯拖外壁,食指贴于杯拖内壁,然后将杯拖移至茶盘内侧正上方,再由左至右平滑至茶盘右侧,最后恢复原位。
5品茗杯
两手轻轻抬起,左手轻贴右手受壁手腕处,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提起最左端的品茗杯,同时由外向内绕左手翻转品茗杯,使杯口正对客人,高度与茶盘约20厘米,然后由左至右平滑到茶盘右侧,最后用相反方向翻转品茗杯,并放回原位。
6、闻香杯
动作与品茗杯展示动作相同。
7、滤网
两手轻轻抬起,右手食指、中指、轻握滤网 右端网把,左手轻拖左端网壁,将其移至茶盘左端正上方20厘米处,然后由左至右平滑滤网后,将其放回原位。
8、茶道组
两手接着上述动作,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提茶道组瓶颈,左手拖住茶道组底部,将茶道组移至茶盘左侧正上方约20厘米处。然后再一一介绍茶则、茶针、茶漏、茶拨、茶夹。动作都是由左至右平滑,再由右至左 放回茶道组。
广州水沐莲清茶艺馆 在哪里?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二路六运六街27-29号1-2楼
电话: 020-87531233百度地图
标签: 清莲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