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制茶叶的步骤
举例说明: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制茶为什么叫炒青?
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另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人工炒茶与机器炒茶有差别吗?
有,人工炒制的茶叶一般都较完整、鲜亮,口感比较清纯,机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并且因为不能控制轻重度会产生断裂或过火。
茶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本文对六大茶类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作简单的介绍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1、绿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绿茶是以采摘鲜叶为原料,绿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艺。绿茶的最大的品质特点就是“三绿”,即叶绿,汤绿,叶底绿。绿茶的花色
品种都很多,按照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按照干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炒青绿茶,晒青绿茶以及烘青绿茶;按品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名优
绿茶和大宗绿茶。绿茶又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2、黄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黄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它的最主要特点是“黄汤黄叶”。黄茶的分类按照采摘鲜叶的嫩度以及芽叶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阳黄汤,蔚山白毛尖等;黄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灯。
3、黑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类中原料最为粗老的,成茶色泽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为堆积发酵时间较长造成的。黑茶根据产区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湖南黑茶,四川边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贵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干燥(新工艺白茶:萎凋-轻揉-干燥)
白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是由宋代三色鲜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的。白茶的最大特点是“银叶白汤”。白茶按照茶树品种与鲜叶采摘的不同可以分为芽茶和叶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银针等,叶茶主要有白牡丹,寿眉,贡眉等。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5、乌龙茶(乌龙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
青茶最初起源于福建省,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国特色茶之一,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特点,既有绿茶
的清香,同时又有红茶的浓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点是沏泡后的叶底“绿叶红镶边”。清茶根据产地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
乌龙茶以及台湾乌龙茶。
炒茶步骤是什么?
炒茶主要分为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步骤组成的。
1、首先是生锅,用普通的饭锅,然后锅呈现25-30度的倾斜,再用毛竹扎成炒茶的扫把,将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锅中,然后用炒茶扫把,将茶叶在锅中高速旋转,生锅炒茶的温度尽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间。
2、第二步是二青锅,也就是对茶叶进行持续的杀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条状的工作,锅内的温度会比生锅的时候略低,使用炒茶扫把在锅内旋转的同时,利用锅中的摩擦力,一边炒茶,一边开始将茶叶初步揉搓成条状,然后再将条状的茶叶,放入到熟锅中。
3、第三步是熟锅,第二步结束以后,将条状的茶叶放入到熟锅中,锅中的温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间,茶叶这个时候已经变得非常柔软,这时候要对茶叶进行温柔地旋转和抖动,这时候茶叶的香味就逐渐散发出来了。
喝茶的禁忌
1、过浓不饮:浓茶会使人体的“兴奋性”过度增高,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饮用浓茶后可能会出现心跳过速、心律不齐的现象,易造成病情反复。
2、睡前不饮:这一点对于新茶客尤为重要。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要特别注意。
3、餐前不饮:进餐前或进餐中少量饮茶并无大碍,但若大量饮茶或饮用过浓的茶,则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制品时,不要同时饮茶。因为茶叶中的茶碱和丹宁酸会和奶制品中的钙元素结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钙盐,并排出体外,使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大为降低。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喝茶8大禁忌你知道几个 一天喝茶的3个最佳时间
黄大茶是何茶?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粑香)。
创制于 明代隆庆年间
距 今 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具 有 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特征
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
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鱼目混珠”。
种类
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制作方法
鲜叶采摘
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天开采,为期1个月,采3~4批。夏茶在芒种后3~4天开采,采1~2批,不采秋茶。采摘方法为,留鱼叶采,做到“三采三留”,即采符合标准的对夹叶,留小的正常芽叶;采顶苗,留侧苗;采肚苗,留蓬。叶要新鲜,采回的鲜叶要合理摊放。雨水叶要薄摊。如叶层厚,应勤加翻拌。白天采晚上制,一般不隔夜。
炒茶
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阶段。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切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倾斜呈25~30度。炒茶扫帚系用竹丝扎成,长1米左右,竹丝一端直径10厘米。炒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250~500克。叶量多少,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在锅中旋转炒拌,竹丝扫帚有弹性,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受热均匀。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使水气及时散发,炒约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转圈也要大,起着揉条作用。茶要顺着炒把转,否则茶叶要满锅飞,不能成条。当茶叶炒至成团时,就要松把,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抖散团块,散发水气。松把后再炒转,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条。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锅温130~150℃,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谓之“钻把子”。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
用烘笼烘焙,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烘叶量2~2.5千克。每隔2~3分钟翻烘一次。烘30分钟,到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折之梗皮连,即为适度。下烘后立即进行堆积。
堆积
初烘叶趁热装入茶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黄变程度而定,一般是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再烘焙
堆积变黄叶子经拣剔老叶杂物后,进行足火。黄大茶足火可分拉小火和拉老火两个阶段。
(1)拉小火: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次烘投叶量10千克,隔5~7分钟翻拌一次。烘至九成干,大约30分钟,即可下烘摊晾3~5小时,再行拉老火。
(2)拉老火:温度130~150℃,每次烘投叶量12.5千克。烘时要做到勤翻、匀翻、轻翻。烘至足干,茶梗折之即断,茶叶手捻即成粉末,梗心起泡呈菊花状,金黄色,梗有光泽,并发出浓烈的高火香、烘顶冒出青烟、足干上霜为止。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趁热包装待运。
产品特点: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深黄,叶底黄色,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
标签:黄大茶炒茶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