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网
黄茶网

黄大茶何时采时间 (黄茶黄大茶)

admin80

茶叶采摘的季节大概在几月份?

不同茶叶的采摘时间不一样。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间段:

1. 三月下旬到五月中旬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代表是:六安瓜片、乌龙茶。

2. 五月初到七月初

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代表是:普洱茶、枫树茶。

3. 八月中旬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代表是:铁观音、粤梅香。

4. 十月下旬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代表是:冻顶乌龙、

扩展资料:

采摘茶叶的注意事项:

1. 采摘应按行列次序逐行进株探清,不可选芽叶多者采摘而芽叶少者漏摘,以免减少产量。

2. 须注意留蓄,鱼叶老叶不可采下。

3. 露水及雨后不采,以免茶味涩而淡薄,水色混浊,杀菁时又易焦变。

4. 采时不可用指甲折破茶叶,以免茶汁流出而引起化学变化,变成黑点。

5. 采摘之前,应摇动茶树,以除去露水雨水及灰尘蛛网等不洁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叶

黄大茶何时采时间 (黄茶黄大茶)-第1张图片-黄茶网

黄大茶是何茶?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粑香)。

创制于 明代隆庆年间

距 今 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具 有 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特征

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

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鱼目混珠”。

种类

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制作方法

鲜叶采摘

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天开采,为期1个月,采3~4批。夏茶在芒种后3~4天开采,采1~2批,不采秋茶。采摘方法为,留鱼叶采,做到“三采三留”,即采符合标准的对夹叶,留小的正常芽叶;采顶苗,留侧苗;采肚苗,留蓬。叶要新鲜,采回的鲜叶要合理摊放。雨水叶要薄摊。如叶层厚,应勤加翻拌。白天采晚上制,一般不隔夜。

炒茶

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阶段。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切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倾斜呈25~30度。炒茶扫帚系用竹丝扎成,长1米左右,竹丝一端直径10厘米。炒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250~500克。叶量多少,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在锅中旋转炒拌,竹丝扫帚有弹性,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受热均匀。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使水气及时散发,炒约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转圈也要大,起着揉条作用。茶要顺着炒把转,否则茶叶要满锅飞,不能成条。当茶叶炒至成团时,就要松把,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抖散团块,散发水气。松把后再炒转,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条。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锅温130~150℃,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谓之“钻把子”。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

用烘笼烘焙,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烘叶量2~2.5千克。每隔2~3分钟翻烘一次。烘30分钟,到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折之梗皮连,即为适度。下烘后立即进行堆积。

堆积

初烘叶趁热装入茶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黄变程度而定,一般是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再烘焙

堆积变黄叶子经拣剔老叶杂物后,进行足火。黄大茶足火可分拉小火和拉老火两个阶段。

(1)拉小火: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次烘投叶量10千克,隔5~7分钟翻拌一次。烘至九成干,大约30分钟,即可下烘摊晾3~5小时,再行拉老火。

(2)拉老火:温度130~150℃,每次烘投叶量12.5千克。烘时要做到勤翻、匀翻、轻翻。烘至足干,茶梗折之即断,茶叶手捻即成粉末,梗心起泡呈菊花状,金黄色,梗有光泽,并发出浓烈的高火香、烘顶冒出青烟、足干上霜为止。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趁热包装待运。

产品特点: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深黄,叶底黄色,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

黄茶的采摘时间安排

你说的是哪一种呢,黄茶是我国特产,分为好多个品种的。

其按鲜叶老嫩又分为黄小茶和黄大茶。

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

安徽霍山、湖北英山所产的一些黄茶则为黄大茶,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采茶应该在什么季节?

一般来说,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内,还规定了9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

有些茶冬天采摘的才是极品,比方说台湾乌龙。有些茶需要细嫩是采摘,有的需要长老些采摘。

对一般人来说,绿茶通常都讲究“清明前后”,但实际上是,太过于细嫩的茶叶其实只有“清气”而没有香气,并且不耐冲泡。

乌龙茶似乎更要在长老些味道才浓郁。

而花茶的窨制茶底一般都是到了夏天才会采摘的,这就可以使茶叶在反复的窨制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吸收味道的能力,还可以令茶形完整。

一般采茶的时间都是选择在清晨完成,这时是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可以在堆放茶叶时另茶不发酵、不畏缩,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对于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和青茶。采摘茶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同时也要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合采摘。

扩展资料:

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

从茶树新梢上摘取芽叶的手段,有手采和机采等。

1.手采

①掐采:又称折采,凡细嫩的标准采摘包托顶、撩头都应用这一手法。

②提手采:这是适中标准采摘的手法,大部红绿茶区均用之。

③双手采: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进手采方法,比单手采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达35-40kg,但茶树必须具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发芽整齐。

2.割采

边茶的采收因原料粗大,多用工具进行采割,各地所用工具有月形小铁刮刀、镰刀或采摘铗等,工具要求刀刃锋利,采割要迅速,避免将枝条割裂而影响下轮新梢萌发。

机采:在机采前数日用手采掉一批达到标准的鲜叶,这样机采鲜叶质量基本可以满足加工中、低级条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茶园连续机采三、四年后,芽叶逐步变小,密度增加,叶片变薄。

3.机采

主要是往复切割式采茶机来采。 由0.6~14瓦的小汽油机或40瓦左右的微电机驱动,动力由软轴传至手携采摘装置,驱动切割器和集叶装置作往复运动。

采下的茶叶在风机或扫叶轮作用下送入集叶袋。采摘质量好,芽叶完整率可达80%左右,是非选择性采茶机发展的主要类型。

注意事项

1、要适时剪茶。使用采茶铗采茶最好与采制名茶结合起来,春茶早期萌发的芽叶应先行手采制名茶,以后按大宗茶的采制标准及时使用采茶铗剪采。并可实施分批剪采。

2、要适度剪采。春茶掌握在修剪面上3厘米左右的部位下剪,即要达到留1叶剪采。夏秋茶要在上一次剪采面上略提高一点距离下剪,切不可一次比一次剪得重,否则会影响茶叶质量与茶树生长。

3、要刀口锋利。剪采必须一刀成功,切不可在同一处连剪两刀,否则会影响芽叶的完整率,同时也易造成对茶树剪采过重。

4、要增施肥料。使用采茶铗剪采的茶园,施肥量应比手采茶园多些。一般可按每采100公斤干茶,增施2-3公斤纯氮来计算。增施肥料不但能提高芽叶的持嫩性,有利于增产提质,而且对提高采茶铗的剪采工效和芽叶的完整率也都有利。

5、要实施茶树正常修剪。使用采茶铗采茶虽比采茶机对茶树采摘面平整度的要求低些,但不等于不要有一定的采摘面,因此,需要对茶树作正常的轻修剪。

对于茶树高低不一的茶园,仍要通过重修剪或深修剪措施,将改造成为平整的采摘面,以便于实施采茶铗采茶,这不但能提高采茶工效,而且剪下的芽叶完整率较高,茶梗少,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采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洱银针

标签:黄大茶何时采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