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制茶叶的步骤
制茶过程:
萎凋: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摊凉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转动,茶叶与机械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质。
揉捻:分为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烘焙:目的是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
焖黄:焖黄是使黄茶形成金黄的色泽和醇厚茶香的关键工序。湿度和温度越高,变黄的速度越快。叶子含水量的多少和叶表温度是影响焖黄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
拓展资料:
制茶制造过程
制茶红茶: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
发酵:
发酵是制造红茶的关键,又称『渥红』,因叶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酶』,这种酶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所以红茶不经过杀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叶中含有一类叫做『茶多酚』的无色物质,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变成红色的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累积在叶片中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即如此形成的。
分类:1.小种红茶:红汤红叶,有松烟香,为似桂圆汤。
熏焙:茶叶薄摊于竹筛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烧,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香味。
2.功夫红茶:发酵至叶色变铜红才能烘干,掌握火温烘至甜香浓郁才是优质产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红碎茶:揉捻时用机器将叶片切碎,成颗粒形碎片。
红茶制法于绿茶之后,约1650年前后才有。
制茶青茶:
鲜叶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初揉初烘包揉复烘干燥青茶(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茶类。1855年前后才有此种制法。
制茶白茶:
鲜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细嫩茶叶,叶背多白茸毛的茶叶,加工时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来。
1.银针:又称白毫银针。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叶,萎雕后直接烘干,叶背呈白色,叶面银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贡眉:采摘一芽二三叶。
4.寿眉:制造时先经抽针,抽摘出之茶芽做银针,其它叶片制贡眉,制造时使叶缘微卷曲,完整的保留叶背的白茸毛,叶片似老寿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凉,具退热降火之功
制茶黄茶:
鲜叶杀青揉捻闷堆干燥黄茶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制茶黑茶:
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一段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多呈暗褐色,故称黑茶。
制茶花茶:
将毛茶与花一层层的堆放,经过几个小时,待茶叶吸收了花香之后,将茶叶与花分开,分别烘干之后,再将花朵加到茶叶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为例:50公斤茶叶,大约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谱中记载,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种茶,因品质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变万化,一般有初加工与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产品一般称为毛茶(或初制茶),将毛茶加工成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将各种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产品称为花茶。毛茶经蒸汽处理,在模中压成各种形状,称为紧压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
霍山黄芽简介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霍山黄芽主产安徽霍山大化坪镇金鸡山、太阳乡金竹坪、上土市九宫山、单龙寺、磨子谭、胡家河等地。霍山黄芽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
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质特点
霍山黄芽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地理简介
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古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是1972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于89年获省优质奖,90年获商业部奖,同年获“七五”星火科技奖,97年获第三届“中茶杯”一等奖。
产地环境
霍山山脉在安徽省西部,与豫鄂皖边境的大别山相接,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县以山为名,霍山县境内西南的大别山和霍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一东北走向的霍山与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别山呈剧烈转折,习称“霍山弧”。佛子岭水库以上“霍山弧”内的东淠河上游,为现时霍山黄芽主要产区,主要以太阳乡金竹坪。
“霍山弧”沿霍山县西北、西、南、东南部边境构成了山岭相连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围比中部腹地高,仅佛子岭水库大坝一带为一狭长的峡谷水口。“霍山弧”内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树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脉、山肩,生态环境宜种茶,高档霍山黄芽多出产在这一带。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积、残积物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调节气候,是霍山黄芽(也是霍山茶叶)重要产区。霍山县地跨北纬31度—31度31分,东经115度55分-116度43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1℃, 7月份平均气温27.87℃,1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 ,酷暑和严寒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0℃的持续天数336天,年积温4700℃。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达0.7一0.8℃/100米,山区夏季温凉。山地800米以下常有显著逆温。≧35℃的高温天气,城关有23天,但垂直递减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几乎没有高温天气出现。
光照年辐射总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达2 000一2 200小时,年日照率47%(历史上最多53%,最少40%)。
降水常年降水量1 100-1 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秋冬季较少。
湿度常年相对湿度80%,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低湿干燥天气较少。
雾日全年累计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据县气象局观测,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镇百家山(正宗黄芽产地)年降水量1 818毫米,年平均雾日达181天。
土壤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的是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一6.5),粗骨性黄棕壤占96.84%。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有“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大类型,土层多小于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适种性广。据1984年县土壤普查测定,各种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钾86毫克/千克。
霍山黄芽主产于霍县海拔600米以上山区大化坪镇、金竹坪、金鸡山、火烧岭、金家湾、乌米尖、磨子潭等地,这里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质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并茂,生态条件良好,极适茶树生长。
产量数据
霍山黄芽解放前的产量数据没有查到,解放后国家收购自七十年代开始,1974年产量为110 斤,1978年1010斤,1981年上升到3061斤。
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中李肇《唐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杨晔《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贡茶》
历史渊源
茶
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泉城红、泉城绿、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胜细摘,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为头茶。至五月初,复茁新茎,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涩。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是为子茶。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物产志》
《史记记载》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六安州志·物产》
——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产》
货之属,茶为第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李肇简介,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 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倩女工检提分配花色,装以大篓,运至苏州。苏商薰以珠兰、茉莉,转由内洋至营口,分销东三省一带。近亦有与徽产出外洋者。次则东北乡与西南近城一带,多北运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转售京都、山西、山东,而西乡自土地岭以西,迤逦而南,茶叶厚,微苦,枝杆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齐茶商于大化坪 、五溪河收买,运销山东一路。诸佛庵以北数保,则由土人运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买,自行焙制,运销山西、外蒙古等处。极西之九五保,所出极微,味制具逊,多为鄂人收买。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如银针、雀舌,则茶始萌芽者; 梅花片、兰花头、松罗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之为小茶,价既数倍,采以维艰,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诸佛庵数处有之,运销京都为多。气候则东南稍暖,谷雨前即可采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后,始能开山,间数日,采摘一次,须二旬始毕。故有头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后,并宿叶而撷雉之,曰翻 柯老茶,为民间常用。春茶既毕,五六月复生 新苗,谓之子茶。其干扁而味微涩,价亦半减。然爱惜茶株者,恒蓄不采,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一种名苦丁茶,虽名为茶,实则木本,枝叶似茶而大,有二种:一叶小上有刺;一叶大而 圆,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间,无子种,与茶同时采制,味苦,其性极凉,可入药,近年茶商 多喜购买,山民渐事觅植,极难长成。
《博物志》
饮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
六安茶,六与霍所并产也,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山多硗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县茶黄之说,恐亦傅会。惟产茶之地,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西南,迟在雨后,故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吴志》
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齐、豫、楚需此日用。每隔岁,经千里挟资而来,投行预质。牙狯负诸贾子母,每刻削茶户以偿之:银则熔改低色;秤则任意轻重;价则随日低昂,且多取样茶。茶户莫能与较;虽迭经告诫,申详各宪,严饬乡保稽查,茶户稍洁实惠,然弊 端犹未能尽除也。按茶之为利虽厚,工则最勤苦:日采摘,夜炒焙,恒兼旬不得安枕。人力不足,又须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犹可相偿。军兴后,厘捐日益浮费繁多。商人成本既重,则转而抑减民值。近日行户渐增,竟有汇缘茶商,预计价值把持行市者。黠贩收买,则又搀老叶加水潮,茶商得以借口,故茶价愈趋愈下。光绪以来,每斤银不过钱余,贱时才七八分,以是民用益绌。近徽郡仿外洋以机器烘焙,制精工省,颇获其利。本邑绅商,如能集股,设公司,精其制造,则利权操之于我,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云:霍茶香味较胜徽产。
《霍山县志》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
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 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本县农户拣雨前极品,新芽一枪一旗,依法择制,以黄绢为袋封贮,共四箱,用龙旗龙袱恭进。康熙四十七年,贡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办一百袋。乾隆元年贡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县志·茶考)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贡茶》
获得荣誉
七十年代以来,霍山黄芽每年都 *** 中央国家机关为办公用茶。
1915年,霍山黄芽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1990年霍山黄芽获商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
1993年霍山黄芽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全国“七五”星火计划银奖;
1999年霍山黄芽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00-2004霍山黄芽连续五年获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
2000年500克极品霍山黄芽在安徽省博物馆以11800元高价成功拍卖,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2001年霍山黄芽获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并获2001年日本茶叶评比大奖;
2001年霍山黄芽是第八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推荐产品;
2004年“霍山黄芽”证明商标被省工商局评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商标”称号;
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7年“霍山黄芽”茶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07年“霍山黄芽”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霍山黄芽”茶被评定为“奥运五环茶”,指定作为外国运动员及驻中国使馆专用礼品茶;
2008年,霍山黄芽在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韩国大会)上获得二金一银三项殊荣;2008年霍山黄芽还被指定为国家政协机关用茶;
2009年“霍山黄芽”商标被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9年霍山黄芽茶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中获金奖。
产销概况
霍山黄芽常年产量1000余吨,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及本省合肥、淮南等地,近年还出口德国、美国。
保健作用
降脂减肥
黄芽为不发酵自然茶,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等多种有益成分。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达到血脂,预防和缓冲动脉硬化的目的。
抗御辐射
电脑辐射不仅危害我们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经常使用电脑者可饮用黄芽茶,补充特异性植物营养素,消除因电脑辐射引起的黑眼圈。黄芽所含有的浓缩茶多酚,能抑制自由基对皮肤支持纤维造成破坏,是目前一致公认最有效的抗自由基因子。黄芽含有防辐射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主要是茶多酚类化合物、脂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及部分氨基酸。其作用机理也是针对辐射引起量自由基并导致过氧化毒害而产生的解毒作用,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因而达到抗辐射效果,起着一种辐射保护剂的作用。
护齿明目
牙组织的基本成份是氟、磷、石灰质,它使牙齿光滑坚硬,耐酸耐磨。黄芽茶叶含氟量较高,每公斤含氟约75-100毫克。因此,常饮茶能摄取足够的氟,以满足人体对氟的需求,对护牙坚齿是有好处的。而且茶水还可防龋齿。因人机体的抗龋能力与牙体硬组织内含氟元素的多少有关。常饮黄芽茶或用茶漱口,是防治龋齿的有效方法。
抗衰益寿
黄芽能让女人更美丽,那是毋庸置疑的!黄芽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中的类黄酮,更有效地增加了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效。两者的结合中,对维持皮肤美白,年轻可说是有珍品的效果。
益思提神
黄芽含适量的咖啡碱,茶儿素的存在,使它的弊端不在体内发挥,而适量 *** 骨胳肌,加速骨胳肌的收缩有兴奋中枢神经之功。加上茶叶中的挥发油清香芬芳,饮之令人心旷神怡,即有提神醒脑之效。在紧张工作、劳动之余,饮黄芽茶一杯可以振奋精神、解除疲乏;在办公时饮黄芽茶一杯可以提高功效。
增强免疫力
人体具有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袭,保持机体的健康。这种免疫防御系统是通过免疫蛋白体的形成以识别入侵人体的病原,然后由人体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和巨噬细胞来行使围歼任务。饮茶可以提高人体中的白血球队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以及促进脾脏细胞中白细胞间素的形成,因则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帮助消化,改善肠胃
霍山黄芽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消除口臭有如下四方面的作用:①清除口腔中的口臭物质—甲基硫醇;②与口腔细菌作用的基质—氨基酸相结合;③对口腔中细菌有杀菌和制菌作用;④纯化口腔唾液中的酶类。
饮霍山黄芽茶一方面可以消除口臭,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消化。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芳香物质,这类物质不但能 *** 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吸收,而且能消除胃中积垢,减轻口干、口臭等症状。
作为碱性饮料,黄芽中的矿物质能中和酸性食物,保持人体体液的正常酸碱度(呈微碱性),从而帮助人们远离“亚健康”、“富贵病”。加上黄芽中的鞣质具有摄制细菌的作用,咖啡碱又能增强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因此常饮黄芽茶,还能拥有强健的肠胃功能。
生津止渴,消热解暑
据《茶谱》记载:“人饮真茶能止渴”。《日用本草》中记载:茶能“除烦止渴”。在孙大缓著《茶谱外集》中:“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茗之利,其功若神。”饮茶可以解渴,人所共知。盛夏酷暑,一杯绿茶顿感满口生津。除了茶汤为人体补充水分外,还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游离糖、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甙化合物与口腔中的唾液反应,使口腔得以湿润,产生清凉感觉,也起到明显止渴的效果。
茶叶还是一种清热消火的饮料。中国著名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李肇简介,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茶叶,特别是绿茶,是一种清火的凉性食品。
茶叶加工流程的设备,一套大概需要多少费用?
看你加工的量了,家庭的话像我家一年100斤左右干茶,两个炒茶机,一个烘干机,算下来1万元左右,
商用的话要贵好多倍,大约8-10万
霍山黄芽茶是怎么制作的?它的过程包括哪些?
霍山黄芽鲜叶原料要求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据一九八四年大化坪农技站调查测定:各级鲜叶原料机械组成标准如下:特级,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一芽一叶70%,一芽二叶初展30%;二级,一芽一叶60-70%,一芽二叶初展30-40%;三级,一芽一叶占50-60%,二叶初展40-50%。采摘时要求,芽叶匀齐一致,只要严格掌握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的采摘标准,不求叶数一致而求长短一致。鲜叶薄摊在团簸内,或干净的水泥地面,厚约3-5公分,晴天无露水芽叶摊放2-3小时,阴天鲜叶摊放4-5小时,散发青草气和表面水分,芽叶发出清香,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即可付制。炒制技术:霍山黄芽炒制工序可分为杀青(做形)--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霍山黄芽的加工工艺8品质特点: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分生锅、熟锅。生锅要求高温、快炒,锅温掌握120-130℃,以鲜叶下锅后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叶片无炸边爆点。具体炒法除乌米尖一带仍沿用传统把炒外,大部分地区都改用手炒。手炒每锅投叶量50-100克,鲜叶下锅后用双手或单手抹抖,抹得净,抖提开,充分散发水分,至叶软色暗时转入熟锅。熟锅主要做形,做形手势是抓甩、抖翻结合,叶下锅后先炒,使叶受热均匀后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抓住茶叶向锅内侧然后甩开直至当手感稍烫手时即改用抓抖散发水分,如此反复抓、甩、抖相结合,直至芽叶收拢呈雀舌形时出锅。下锅时摊凉15-20分钟,待叶冷回软即可上烘。
为什么茶叶要炒干,而不是晒干。
制茶的工艺不同自然工序也就不同,不论是炒干还是晒干都是制茶的一个步骤,下面就介绍一下制茶的工序吧.
1.制茶工艺
晾青:时间先短后长,摊青先薄后厚。
杀青:是利用高温处理新鲜的茶叶,使之变软,保持绿色,并失去一部分水分,便于揉捻。
温度:280~300℃。
目的:利用高温杀死青叶中的催化酶,使酶失去活性,保持叶片绿色,借热化学反应,消除叶中青臭、苦、涩味,转化为具有花香醇味的杀青叶。
揉捻:茶叶含水量60%为宜,适于整形;提高叶温,揉捻可塑性增强。
闷堆:将锅炒的茶叶,堆积盖布闷黄。
发酵:决定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发酵由揉捻开始,因揉捻的压力作用,叶细胞受损,多酚类霉促氧化受损,聚合加速进行,而开始发酵。发酵温度初期32℃~40℃。后期15℃~18℃。发酵初期氧化速度大,要充分供氧,室内宜通风良好。
干燥:
第一阶段:蒸发水分,制止促霉作用,失水快,含水量60%左右降至47%左右,利于除去异杂气味,提高温度,增加通风量。
第二阶段:整形(揉捻),含水量降至18%左右。
第三阶段:足干,含水量5%左右。
干燥温度80℃~130℃左右。
2.制茶过程
采摘
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日光萎凋
采摘下来之茶菁须于日光下摊晒,或利用热风使茶菁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而细胞中各化学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发酵作用的进行,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
炒青
茶青萎凋至适当程度即以高温炒青破坏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的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而鲜叶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
揉捻
将炒青后之茶叶置入揉捻机内,使其滚动并形成卷曲状,由于受到揉压,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挤出而粘附于表面,如此在冲泡时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汤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
团揉
团揉是以布巾包裹茶叶使其成为一圆球状,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机来回搓压,并不时将茶叶摊开打散以散热,团揉过后的茶叶茶身将更为紧结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渥堆
一般茶青制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干燥,但「后发酵茶」在杀青、揉捻后有一堆放的过程称为「渥堆」,也就是将揉捻过的茶青堆积存放,由于茶青水分颇高,堆放后会发热,且引发了微生物的生长,就因为热度与微生物关系,使茶青产生了另一种的发酵,茶质被「降解」而变得醇和,颜色被氧化而变得深红,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
干燥
干燥是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后之茶叶,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贮藏运销,通常为了能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
紧压
紧压就是把制成的茶蒸软后加压成块状,这样茶就被称为「紧压茶」,除便于运输、贮藏外,蒸、压、放的过程中也会为茶塑造出另一种老成、粗犷的风味。
蒸
使茶再多热受潮。
压
利用茶叶本身的胶质使叶子紧密连结在一起,稳定了往后陈放期间受潮、陈化的速度。
放
继续紧压前一些成分的降解与陈化,使茶质变得更醇厚。紧压茶的陈放年份是决定市价很重要的因素,当然陈放的品质也很重要。
紧压的形状有圆饼状、有方砖形、有碗状、有球状、有柱状...等,紧结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紧压茶只要用手一剥就可以剥开,有些紧压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紧结的程度也会影响陈放的效果,紧结程度高者,陈放的效应慢,茶性显得结实,紧结程度低者,陈放的效应快,茶性显得豪放。
3.制造过程
绿茶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绿茶
杀青方式:1.加热杀青
2.蒸气杀青
干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长炒青——长条形的炒青绿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圆炒青——外形呈圆形颗粒状
特种炒青(细嫩炒青)
2.烘干(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来熏制花茶
细嫩烘青
3.晒干(晒青):加工成紧压茶
红茶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
发酵:
发酵是制造红茶的关键,又称『渥红』,因叶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酶』,这种酶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所以红茶不经过杀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叶中含有一类叫做『茶多酚』的无色物质,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变成红色的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累积在叶片中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即如此形成的。
分类:1.小种红茶:红汤红叶,有松烟香,为似桂圆汤。
熏焙:茶叶薄摊于竹筛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烧,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香味。
2.功夫红茶:发酵至叶色变铜红才能烘干,掌握火温烘至甜香浓郁才是优质产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红碎茶:揉捻时用机器将叶片切碎,成颗粒形碎片。
红茶制法于绿茶之后,约1650年前后才有。
青茶
鲜叶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初揉初烘包揉复烘干燥青茶(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茶类。1855年前后才有此种制法。
白茶
鲜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细嫩茶叶,叶背多白茸毛的茶叶,加工时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来。
1.银针:又称白毫银针。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叶,萎雕后直接烘干,叶背呈白色,叶面银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贡眉:采摘一芽二三叶。
4.寿眉:制造时先经抽针,抽摘出之茶芽做银针,其它叶片制贡眉,制造时使叶缘微卷曲,完整的保留叶背的白茸毛,叶片似老寿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凉,具退热降火之功
黄茶
鲜叶杀青揉捻闷堆干燥黄茶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黑茶
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一段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多呈暗褐色,故称黑茶。
花茶
将毛茶与花一层层的堆放,经过几个小时,待茶叶吸收了花香之后,将茶叶与花分开,分别烘干之后,再将花朵加到茶叶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为例:50公斤茶叶,大约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谱中记载,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种茶,因品质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变万化,一般有初加工与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产品一般称为毛茶(或初制茶),将毛茶加工成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将各种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产品称为花茶。毛茶经蒸汽处理,在模中压成各种形状,称为紧压茶。
霍山黄芽写一篇作文
行程第一站来到霍山诸佛庵茶社的采茶体验园。这里四周环山,山坡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茶树。许多游客和茶农低头忙碌着,我也迫不及待要去尝试一下。“小记者们排队分竹篓采茶啦!”报社老师一声吆喝,使我猛地转过神来,赶紧排队。由于游客多,竹篓有限,老师安排我们自找伙伴,两人合用一个竹篓分工协作。我慢一步没找到竹篓与伙伴,此时妈妈帮我找到一个叫做冯万意的小朋友。我们赶紧排队按次序登上小山坡。正准备采茶,老师突然发话:“孩子们,别急,你们知道怎么采霍山黄芽吗?”我们都摇摇头。老师示范着采了一把嫩绿的茶叶举起:“孩子们,看见了吗,要采一片展开和一片卷起带有尖尖叶子的嫩芽。你们看其中一片叶子有点黄,这就是所谓的一针一叶的霍山黄芽。明白了吗?”“明白啦!”“明白就分组开工吧,半小时后集中,大家注意安全!”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像离了笼的小鸟,一下子飞出去!我和小伙伴从这棵茶树移到另一棵茶树,仔细地寻找黄芽,一刻不停地采摘。妈妈让我停下来喝口水我都不愿意,心想抓紧时间多采点,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尝尝。就这样我和冯万意忙着采茶,我妈妈和他爸爸忙着给我们拍照留念。哨音一响,时间到了。感觉太快了,我们都不愿停下来。老师急着告诉我们:“若不赶紧下山,就排不上队炒茶啦!”我们只好不情不愿地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盖满竹篓的鲜嫩黄芽离开茶园来到制茶车间。
制茶车间有好几台大型机器在不停地工作,许多工人手拿簸箕围绕在机器旁。我们并不十分稀奇,但还是七嘴八舌问这问那。制茶师傅告诉我们:“这台旋转机器是用来把刚采来的黄芽杀青的、那个带锅的机器是用来炒茶的,这些炭炉是烘干茶叶用的,经过这一系列工序黄芽就能喝啦。但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累人费时,光炒茶就要一两天。”哦,原来霍山黄芽要经过杀青、炒、烘这么多工序!太复杂,太麻烦啦!我们不禁感叹茶农的辛苦。终于等到小记者们尝试杀青技术了,二十多位小记者小心翼翼地把新采来的嫩茶叶集中倒进一个大簸箕,观摩茶工们制茶。车间里机器轰鸣、炒茶声、大人们谈话声、孩子们嬉戏打闹声汇成一片,好热闹呀!不知过去多长时间,新茶成品出来了。厂家将茶叶分成若干小袋,保证小记者们人手一份。
标签: 霍山黄芽炒茶机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