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君山银针茶艺表演 君山银针品鉴

admin 10 0

如何讲解玻璃杯冲泡黄茶的茶艺表演

黄茶的冲泡方法与绿茶、白茶的冲泡方法相似,注重观赏性。由于黄芽茶与名优绿茶相比原料更加细嫩,因此,十分强调茶的冲泡技术和程度。以黄茶的代表君山银针为例,冲泡程序如下:

第一步:(问候)大家好,今天由我为您做茶。

第二步:首先介绍茶具。茶艺用具、茶仓、玻璃杯、茶荷、水方、随手泡。

第三步:温杯:温杯的目的在于提高杯子的温度,在稍后放入茶叶冲泡热水时,不致冷热悬殊。

第四步:盛茶。将茶叶拨置茶荷中

第五步:赏茶。今天为大家沏泡的是君山银针。请赏茶。

第六步:置茶。置茶时要均匀、适量。

第七步:冲水。冲水置杯的七分满。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的洞庭山,洞庭山又称君山,当地所产之茶,形似针,满披白毫,故称君山银针。一般认为此茶创制于清代。君山银针的品质特点是: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泛光,有“金镶玉”之称;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甜爽,汤色浅黄,叶底黄明。头泡时,茶芽竖立,冲向水面,然后徐徐下立于杯底,如群笋出土,金枪直立,汤色茶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八步:奉茶。

第九步:做茶完毕,谢谢大家。

茶艺的分类及其配乐

关于茶艺的分类及其配乐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关于茶艺的分类及其配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绿茶茶艺音乐

我国绿茶生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可谓“色绿、香幽、味醇、形美”。绿茶使用的茶具主要是玻璃、青瓷、白瓷,并经常以绿色植物作为搭配。因此绿茶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民族性格,绿茶的品质及其品饮氛围具有“顺应自然、贴近自然”的特征。若把绿茶比喻成佳人的话,就像是清丽脱俗、清纯可爱、风韵天成的春妆处子。为了与绿茶的这些特点相符,在绿茶茶艺中,最好选取一些笛子、古筝演奏的音乐及江南丝竹音乐作为配乐。

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型美”的特点。由于此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若选用古筝曲浙派《高山流水》最能体现西湖龙井的别样韵味和到此寻觅知音的感情色彩。此曲描绘了晚风轻拂、水波荡漾、皓月幽静的西湖美景。全曲一气呵成、抒情流畅,品龙井,听此曲,西湖湖光山色的美景让你浮想联翩。

2.乌龙茶茶艺音乐

乌龙茶也称为青茶,是六大茶类中加工工艺最复杂、茶叶风味最独特、香气滋味变化最丰富、茶具及茶艺表演最讲究的一种茶,以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最为有名。乌龙茶不重外形,以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见长,使用的茶具主要是紫砂茶具,因此,乌龙茶给人以沉稳、成熟、端庄、意蕴悠远的感受。根据乌龙茶的这种特点,在乌龙茶茶艺过程中选用编钟、古琴、箫、二胡等乐器演奏的音乐作为配乐是比较合适的。《春江花月夜》、《柳青娘》、《寒鸦戏水》、《蕉窗夜雨》等筝曲曲调优美,可让品茶者在品茶中感受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美。茶味随着音乐的起伏会更沉更香、更深更远。清风明月、山川云雾、至交故友,浸在茶中、醉在乐中。

   3.红茶茶艺音乐

红茶具有“干茶色泽乌黑,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的特点。“红茶茶性温和、滋味醇厚,广效能容,具有极好的兼容性”。由于红茶不以外形见长,所以使用的茶具多是瓷质的茶壶和茶杯。细腻的白瓷能够很好地展现红茶茶汤的“红艳”。功夫红茶为中国特有,云南滇红、九曲红梅和祁门红茶都较为出名。在功夫红茶茶艺配乐中,可选用表现梅花高洁品格的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背景音乐,此曲借景抒怀,曲调优美平缓,表现了梅花犹如苍松般挺拔、翠竹般坚韧,天生傲骨、不畏严寒的品格。工夫红茶外形纤秀、色泽红艳、香气甜醇,好比红梅傲雪、暗香浮动,正好体现“红茶乃茶中之梅”之喻。

品饮西式红茶,可以选择音色较为柔和的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演奏的高雅恬静背景音乐。西方圆舞曲也是能体现西式红茶的精髓的音乐之一,如《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天鹅湖》等,能使品茶者心神宁静,仿佛置身于西式温馨浪漫的饮茶环境中。

   4.花茶茶艺音乐

花茶融茶之韵和花之香于一体,色泽黄绿尚润。香气鲜灵浓郁,汤色浅黄明亮,叶底细嫩匀亮。花茶多是烘青茶胚加入香花窨制而成,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花茶品饮的整体氛围是:活泼、生活化。鉴于花茶茶艺的这些特点。

在演绎花茶茶艺过程中,最好能选用琵琶、古筝等弹拨类乐器演奏的音乐。花茶以茉莉花茶最为常见,配乐可选用古筝名曲《茉莉芬芳》,此曲赞美了茉莉花的洁白无瑕和芳香扑鼻,曲调清新流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品茉莉花茶,听《茉莉芬芳》,让人陶醉在茉莉花香之中。

5.其他茶艺音乐

黄茶中以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的君山银针最为有名,芽头肥壮挺直、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纯,冲泡后芽尖或冉冉上升,或徐徐缓下,沉入杯底,如群笋出土,银刀直立。配乐选用古筝曲《洞庭新歌》最能体现此茶产地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曲调更能凸显出黄茶的轻盈活泼及其爽朗清鲜的特点。

云南的普洱茶色艳、香浓、味醇、形美,品普洱,赏古筝曲《铁马吟》则是最佳的选择。此曲曲调悠扬平缓,模仿马蹄声声的音乐,能够让品茶者联想到茶马古道的险峻和无限的风光,既能在味觉上又能在听觉上感受滇文化。清幽的环境,古雅的音乐,都与茶文化的雅趣相符合,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通常的煎水瀹茗达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享受的境界。茶艺表演时所配音乐要柔和自然,以使观众感到轻松、愉悦,从而提升茶的内涵。

;

请茶道高手赐教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水乡茶楼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更注重于表演性茶道,相继创作了有民族特色的茶艺,如:具有江南特色的傣族竹筒茶、彝族烤茶茶冖、煎茶茶艺、功夫茶沏泡、龙井茶礼、太湖翠竹的沏泡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四川长嘴壶功夫茶、白族三道茶等等。水乡茶楼通过品茶、欣赏茶艺表演,于浮华之中,托起片片清凉,让你远离器尘,怡然自得。

判断新茶与陈茶

首先,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素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

其次,可从香气上分辨新茶与陈茶。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第三,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茶的传说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二)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三)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四)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diao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五)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六)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七)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品君山银针茶艺表演 君山银针品鉴-第1张图片-黄茶网

红楼梦 品茶的情节

首先是茶品,红楼梦里的几种茶堪称是茶中的精品,如:枫露茶,这种茶我不是太知,可能属于特种茶品吧,再如:六安茶(产于安徽),老君眉(即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普洱茶(产于云南),龙井(产于杭州西湖),这些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品,在古代都是贡茶。这些茶品同样也反应出当时贾府的显赫与奢华。

其二是泡茶的水,好的茶要用好的水来泡才能显现出其特殊的品质来。红楼梦里说到泡茶的水,最突出的莫过于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中所用的。她给贾母上的茶是用“旧年蠲的雨水”,这还不奇,后单独招待黛玉,宝钗,宝玉时用的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用鬼脸青的花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刚取出的!虽然按现在的科学来说这样并不一定可取,但在当时肯定是极其罕见又极其高档的“茶水”了!可见泡茶之水的讲究之处!

其三,茶具。好马配好鞍,美女配英雄。这好的茶好的水,同样也需要好的茶具。在红楼梦里,好的茶具是不胜枚举!最典型最珍贵最奇特的还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妙玉使用的茶具!大家看:给贾母上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随行人员上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给宝钗用的是“□瓟斝”;给黛玉用的是“杏犀□”;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取笑宝玉时妙玉拿出的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都是奇品精品!

其四,烹茶。这就讲究火侯和水温了,否则糟蹋了好的茶品。现在的科学可以精确的测量出来,但那时是凭经验的,要有很高的茶艺才能不失茶的纯正。在红楼里妙玉堪称是茶道高手,有的茶是要煮的,有的茶是用不同温度的水泡的,书中道“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这儿她知道用特殊的炊具烧水,另泡一壶说明她知道好茶不可直接泡在用者的杯中。

其五,品味。还是说妙玉吧 !她针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茶和茶具(茶具也影响茶味的)以适合他们的品味。最简单的例子还是这一回里的,当她把茶端给贾母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这儿就看出她的茶道与悟人来了!她人孤僻,少与人接触,但端出的茶让这一群挑剔的人却无从挑剔,其茶道可见一斑!

第54回元宵节夜宴上,凤姐准备的杏仁茶也是配制的。它用冰糖、杏仁研末,冲细茶制得,有润肺、消食、散气之功效。贾母对凤姐预备的鸭子肉粥、枣儿粳米粥、杏仁茶等夜点不感兴趣,独喜欢杏仁茶,正合年高之人节下消食化气之把贾母饮茶习惯和凤姐的投其所好,一丝不乱地直接写出,又暗含作者对饮茶功能的深刻了解。

栊翠庵品茶一回中,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方才吃。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劳,再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叶较适合。因为茶叶中一般发酵茶的去腻解酒的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绿茶),所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饮食中多酒肉,所以他们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喝的多为再加工茶中的紧压茶或红茶等等。

小说中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有一段写林之孝家的查夜来到怡红院,和宝玉的对话中提到了普洱茶。普洱茶,出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集散在普洱县。自唐始用,到宋时已列为贡品名茶。是黑茶中的一种,属完全发酵茶。它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有独特的陈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有降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原文中: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可见怡红院里常备普洱茶为事实。此回中几个丫鬟为宝玉过生日,事先袭人晴雯已备好一坛上好的绍兴黄酒,泡好了一壶女儿茶,又宝玉有话: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会儿,林之孝家的建议丫头们沏茶。这种种细节的描写,也足见宝二爷这一圈子里的人也知晓茶性,深懂养生之道。第62回中还写到众人用茶为湘云醒酒。由此可见,到了清代茶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

以茶待客,《红楼梦》中儿是有亲戚朋友来一般都有以茶待客的描写。第1回,甄士隐命小童献茶,招待贾雨村;第3回黛玉初到贾府,凤姐相见后,一面说话,一面已摆了茶果上来,凤姐亲为捧茶捧果。又第8回写宝玉到梨香院薛姨妈处,薛姨妈摆了好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饮茶。第26回,贾芸进见宝玉,袭人端了茶来,贾芸忙站了起来,笑道:“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第41回,贾母、宝玉等人到翠拢庵,妙玉以各种名茶招待。最为隆重的以茶待客之礼是元妃省亲的时候。这位皇妃娘娘回归贾府时,那礼仪太监请元妃升座受礼,顿时两旁奏乐升起,随即举行“茶二献”隆盛礼仪。每一次献茶都要叩头礼拜,二献之后,元妃随即降座,奏乐方止。

1、以茶作祭,茶祭自占以来就是丧礼的重要部分。《红楼梦》中亦有茶祭的描写:如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风向办理丧事的仆人交代了六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有“奉茶”一项;当秦氏的灵枢停在铁槛寺里时,和尚也要向亡人奠茶;第58回,贾宝玉听说药官死了很是悲痛,即以清茶一杯祭亡灵。

2、以茶定亲,婚礼中茶是少不了的物品。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叫作“卜茶”、“茶礼”女方吃了男方的茶,就表示己定亲。[7]《红楼梦》第25回,王熙凤在怡红院遇见林黛玉,就问起日前赠送暹罗国茶是否尝了。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听后一齐笑了起来。

3、以茶赠友,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中国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事。《红楼梦》中也有不这样的情节,第24回,写王熙凤送暹罗贡茶给林黛玉;第26回,写宝玉给林黛玉送茶;“丫头佳蕙笑道:‘我好造化,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月钱来,正分给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钱给我,也不知多少。”林黛玉奖赏送茶丫环,是表示对宝玉的谢意,其中茶叶所蕴涵脉脉深情,只有他们两人才能领会。

(五)《红楼梦》中的茶诗、茶联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去、延年益寿。一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欣赏一幅名画,品味一首名诗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品茶服从于艺术,艺术融入品茶中,让人们品出茶中之味,艺术之味。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红楼梦》里有不少茶诗茶联。以茶入诗词,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如第50回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第23,宝玉所作的“四时即事”诗四首,其中有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即事》)“静夜不眠因酒喝,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第76回,黛玉、湘云相对联句,情调凄清,犹如寒虫悲鸣。后来妙玉听到截住,于是三人同至拢翠庵,现烹茶,由妙玉续完所剩十三韵,其中有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言倦,烹茶更细论。”这些咏茶诗、茶联把《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推向了高潮具有极大艺术魅力。

四、《红楼梦》中茶文化对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为享誉九州的名品。老太太为何不吃?老太太世事明察,人生经验极为丰富,深知养身之道。第109回老太太弥留之际睁开眼来要茶喝,邢夫人进了一杯参汤,老太太拒绝说:“不要这个,倒一杯茶来我喝。”这表明老太大一生知茶好茶。她岂能将名茶弄混。老太太是对的。老君眉更适合她。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嫩、匀、鲜、净,色泽润绿。尤共是其品性与六安茶颇为不同: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而老君眉则“味甘醉”香气高爽宜人。老太太年高体弱,又素喜甜味,今日游兴正浓,心情极好,当然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妙玉,是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女尼,对于茶事是十分精通的,所以她能未卜而先知老太太之意。这就是说,六安茶、老君眉都不是小说家编织小说情节时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理论和人物性格依据的。在这些地方,读者或可疏忽,但曹雪芹却是一丝不苟的。贾母对茶叶的挑剔,而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且又嫌茶味清淡,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的入情入理。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说出如此之话,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吃茶习惯的强烈对比与反差,更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从而也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从妙玉的备茶老君眉的行为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做人之道的一个槛外人的性格,也刻划的细致入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呱舌的茶具,连“诗礼管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妙玉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贵的茶具呢?据有学者考证,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叶,因种种原因才带发修行。笔者以为无论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则已当定论。曹雪芹此处多言妙玉论茶具,与前文贾母不吃六安茶而择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时是一致的。从贾府中这诸多名贵的茶具,完整的茶具展示,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小说第82回黛玉请宝玉喝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自宋代以后被列为贡品名茶,属于细嫩绿茶,它有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芽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悦目,香馥若兰,滋味甘鲜,颊齿留芳,沁人心脾,汤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列为贡茶;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足见龙井茶的珍贵。[8]贾宝玉下学回家,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忙吩咐丫餐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这说明宝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宝玉一下学第一时间就来看这位妹妹,不能不说二位是心有灵犀的。林妹妹生于江南自喜饮绿茶,又好龙井,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黛玉也是一个饮茶高手,超凡不俗。

(4)以茶来展现不同阶层的生活

《红楼梦》中的太太小姐到大观园的藕香榭中饮茶,栏杆外放着竹案,上面摆着茶筅茶具,各具盏碟,还有专事煽风炉煮茶水的丫头。而同样是喝茶,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小说第77回宝玉去看被赶走的丫鬟晴雯时,看到的是用黑沙吊子盛茶,茶碗有油膻异味,茶咸涩无味,而晴雯却觉如同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这在文中前后饮茶上透露着主仆之地位天壤之别,读来令人心酸。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这种无声的对比,反映在封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强烈反差。

在小说第8回中,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奶。而平日里最讲平等、宽容、民主的宝玉竟为了一盏茶水而发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还曾是他的奶妈。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乱了规矩,下人是不能跃级享受的。可见封建社会等级之尊严!无论个人性情如何,社会观念还需严格遵循。在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阶级划分强烈。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红楼茶文化的深刻蕴含,还体现为茶中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伦、人际关系以及各色人等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红楼茶事,足可作为当时宗法等差制度和礼教的极好注脚。[9]除夕祭宗祠,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给贾母献茶,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上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毋,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一丝不苟。但在别的一般场合中,又是掺有某种感情因素的。比如第3回凤姐亲自为黛玉捧茶,既是出干对老大太的敬重,也是对初来的黛玉的怜爱。第40回贾母等人至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盅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外祖母,而未给别人奉茶,其中是既有礼也有情的。第20回写宝玉一人在房中想吃茶丫头们都不在,恰遇小红经过,替他倒了茶。秋纹、碧痕听说此事,便啐了小红一口,骂道:“没有脸的下流东西!—你也拿镜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小红是做粗活的丫头,是没有资格给宝二爷倒茶的。宝玉和小红偶然破了这个规矩,就成了不能容忍的过错。第67回写袭人至凤姐房中,倒茶的既不是凤姐也不是平儿,而是丰儿。第89回写宝玉因思念晴雯而伤感,心内烦闷,要袭人陪座吃饭。饭后上茶本是袭人的事,但这时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有了临时性改变,因之侍茶者便是另外的丫头了。茶中的人际、人伦关系的就是如此地耐人寻味。

(五)茶对情节推动的作用

第8回,宝玉第一次去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即主动要求细赏宝玉的通灵玉,当她反反正正看过、又把正面那八个字念了两遍之后,忽转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什么呆?莺儿听后,并没有去倒茶,而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经此启发,宝玉当即要看宝钗的金项圈。看了上面的字之后,宝下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儿’”于是莺儿再次不失时机地笑道:“是个癫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金玉良缘”之论由此拉开序幕。但宝钗没有让莺儿继续把此论展开,只要她“微露意”就打住,所以再次斥她不去倒茶。这里的两次“倒茶”,均系隐语,主仆之意均不在茶,两人心照不宜,配合默契。第76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训完两个顽劣家童,凤姐忽然叫“倒茶”,“丫头们闻声而去,但谁也没有倒茶进来。原来,这“倒茶”二字只是摒退众人的隐语。第15回有一处写及茶,其中宝玉要秦钟叫智能儿倒茶吃,也是意象性的,意即:“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接着叙述林姑娘初到荣国府,第一次刚刚用完饭,就有“各个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直到老祖宗贾母快要“寿终归天”时,推开邢夫人端来的人参汤,说:“不要那个,倒一钟茶来我喝。”在整个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时地谈到茶。如按照荣国府的规定,吃完饭就要喝茶。喝茶时,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再捧上吃的茶。夜半三更口渴时,也要喝茶。来了客人,不管喝与不喝,都得用茶应酬,这被看作是一种礼貌。如第二十六回,贾芸 看望宝玉时,“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贾芸笑道: “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 至于宴请时,茶也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当林姑娘初到贾府,见到凤姐后,“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即使在某些隆重的场合,献茶也是不能少的。如贾政接待忠顺亲王府里的人,也是“彼此见了礼,归坐献茶”。在第十三回秦可卿办丧事,太监戴权来上祭时,“贾珍忙接陪让坐,至逗蜂轩献茶。”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茶三献,元妃降座。”说明茶既是荣、宁两府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都是茶中极品,其种类很多,各有偏爱。如第八回写宝玉回到房中,茜雪端上茶来,“宝玉吃了半盏,忽又想起早晨的茶来,向茜雪道:‘早起斟了碗枫露茶, 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出色的。’”可见宝二爷喜欢的是耐冲泡的枫露茶。在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到栊翠庵饮茶,妙玉捧出一小盖钟茶来,贾母说: “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老君眉”,可见高龄的贾母不喜欢喝浓香的六安茶,而偏爱清雅的君山银针老君眉。

在第六十三回中写到袭人、晴雯、麝月、秋 纹、芳官、碧痕、春燕、四儿等八位姑娘为宝玉过生日,夜宴即将开始,不料林之孝家的闯进来查夜,于是宝玉便搪塞说:“今日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于是林之孝家的建议给宝玉“该泡些普洱茶吃”。因为普洱茶最去腻助消化。晴雯忙说:“泡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说明女儿茶的效用与普洱茶相似。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放学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黛玉叫紫娟:“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泡一碗。”可见这位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爱的是清淡雅香的龙井茶。龙井茶在清代是不可多得的贡品,黛玉用此珍品款待心上人宝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中写宝玉在秦可卿床上昏昏睡去时,被警幻仙子引去,宝玉一到太虚幻境,“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具,虽然大多是古代珍玩,多为今人所不知或少知,但在使用上,还是道出了“因人施壶”的奥秘。如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茗时,妙玉给贾母盛茶用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上,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盛茶用的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给黛玉用的“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给宝玉盛茶用的是一只“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来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给众人用茶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将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的茶杯”,就嫌“腌臢了”,搁在外头不要了。至于下等人用的茶具又如何呢?如写到晴雯因生得艳若桃李,性似黛玉,被王夫人视为妖精撵出贾府后,在临终前,宝玉私自去探望她时,晴雯说:“阿弥陀佛! 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宝玉问:“茶在哪里?”晴雯说:“那炉台上。”宝玉 看到“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茶碗,未到手,先闻得油膻之气。”两者相比,天地之别。

《红楼梦》中对沏茶用水也有独到的描述。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作的春、夏、秋、冬之夜的即事诗中,有三首写到品茶,其中二首写到选水煮茶。如《夏夜即事》诗:“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内柳风凉。”说炎夏以采集荷叶上的露珠沏茶为上;在《冬夜即事》诗中谈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认为冬天用扫来的新雪为佳。在第四十一回中,当黛玉、宝钗、宝玉在妙玉的耳房内饮茶时,黛玉问妙玉道: “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回答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 回来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么轻清,如何吃得!” 近代科学认为,雪水和雨水,都属软水,用来泡茶,香高味醇,自然可贵。用埋在地下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更属可贵了。因古人认为“土为阴,阴为凉”,入土五年,其水清凉甘冽自是无可比拟了。这种扫集冬雪,埋藏地下,在夏天烧水泡茶的做法,至今还乐为我国不少爱茶人所采用。

在《红楼梦》中谈到的茶俗也有很多。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祭花神赋《芙蓉女儿诔》:“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壳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反映了以茶为祭。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因见了往日晴雯补的那件“雀金裘”,顿时见物思人,在夜静更深之际,在晴雯旧日居室,焚香致祷:“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同样亦是茶祭。在第二十五回中,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这反映了古时的以茶为聘。再如第三回中,林如海教女待饭后过一时再饮茶。第六十四回中,宝玉暑天将茶壶放在新汲的井水中饮凉茶等等,都是饮茶的经验之谈。

好了,你加分吧~~~~~~~`

标签: 品君山银针茶艺表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