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黄芽的诗词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征

admin 7 0

描写正山小种的诗句

1. 关于正山小种茶的诗句

关于正山小种茶的诗句 1.武夷山 茶的诗句

芙蓉绿雪

悟莲心

轻雾凝珠露寒晨,幻若莲心初见魂

闲塘一方水荷香,郁郁淤泥养其芳

经宿十昼窨花芽,露水芙蓉悟香茶

质本洁来心易净,不负容颜负霜花

入世那堪泥淖染,出世结缘入禅茶

释和心

路畔小荷泪痕深,青衣顿首初见人

闲塘半亩波潋滟,波面新出叶田田

采撷鲜叶入茶芽,荷茶两味双生花

辛苦最怜人世乐,一夕成环夕夕玦

释然和合脱苦海,勘破放下皆无碍

至善心

一塘烟雨锁红萼,熙怡内把莲心握

清水芙蕖除旖旎,纤纤素手语依依

拨开红萼茶一撮,经宿荷香浸茶多

手捻香茶忆莲须,慢解细绳散轻花

上善若水香馥长,不枝不蔓无哀殇

2.关于“红茶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1.《红茶花》唐代:司空图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2.《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唐代:卢肇严恨柴门一树花,便随香远逐香车。

花如解语还应道,欺我郎君不在家。3.《醉歌》宋代: 刘学箕读书求见古人心,闭门不知青春深。

夜来东风扫浮云,晓光薄林生遥岑。搜寻不觉出门去,绿暗溪边杨柳路。

诗章立顾不复作,会景那知自成句。归途晤晤谁与从,眼前物物俱春工。

崇桃积李事已晚,牡丹正丽酴醾稼。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

金沙雨晴翡翠积,海棠露湿胭脂重。急呼诗月唤酒伴,高堂共泛琉璃钟。

夜阑秉烛相对语,谩道今人不如古。古士放达醒者稀,今人不饮徒自苦。

4.《樵童自入园来献海棠因赋》宋代: 舒岳祥深蔓迷归路,荒蹊未有家。谁知寒雨里,也作小春花。

菌紫松间茁,菘黄涧底芽。道人新破戒,窗外种红茶。

5.《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1.红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红茶叫做正山小种,由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江氏先祖,于明朝中后期(约1568年),创制而成。 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祁门红茶闻名天下,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处处留香、高端红茶-金骏眉使得红茶发展到全新的阶段。此外,从中国引种发展起来的印度、斯里兰卡的产地红茶也很出名。

2.世界三大红茶祁门红茶 中国大吉岭红茶 印度乌巴 斯里兰卡。

3.请问有赞美茶的诗句吗

碧螺春

清·陈康祺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梁同书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纤衫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碧 螺 春

现代·田汉

更无天堑能防越,何处桃源可避秦?只愿涛平风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铁观音

舌根功德助讴吟,碧乳浮香底处寻; 尽有茶经夸博物,何如同享铁观音《

另外还有

武夷茶》 明·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茶 》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

玉鼎注漫流,圆月探奁;

侵寻发美鬯,圆月探奁;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俞寿康先生引诗(壬寅年“1902”)赞云: “从未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俞见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偷扬到上京。

吓杀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现代·周瘦鹃

及时品茗未为奢,携侣招邀共品茶。

都道狮峰无此味,舌端似放妙莲花。

如梦令( 清·吴伟业)

镇日莺愁燕懒,遍地落红谁管?

睡起热沉香,小饮碧螺春碗。

帘卷,帘卷,一任柳丝风软。

偶不是骚客,偶是过客。

4.正山小种都有那些茶及名称

正山小种 烟小种不好说 可能是因加工特点起的名字吧

正山小种 西方人称为LAPSANG SOUCHONG,俄罗斯称武夷茶,后称熏茶,日本称拉普山小种(粤语)。正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18世纪后期,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

绿茶

炒青绿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风眉、秀眉、贡熙。)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

烘青绿茶:

普通烘青(闽烘青、淅烘青、苏烘青。)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华顶云雾。)

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

蒸青绿茶:(煎茶、玉露。)

白茶:

白叶茶(白牡丹、贡眉。)

黄茶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青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

黑茶: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红茶:

小种红茶(丘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花茶(茉莉花茶、珠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

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

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狝猴桃茶。)

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甜菊茶。)

含茶饮料

5.正山小种的历史

正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18世纪后期,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17世纪,美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记述,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GREEN 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红茶(BLACK TEA)三十先令。英传记作家玛丽返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ENA BLACK TEA)。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唐瑛》(长诗)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他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桂圆汤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由于正山小种红茶其独特的品质特征,茶树生长地桐木关的特殊环境,高山产好茶,也来自特殊的加工工艺,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相当长一段时间它是英国皇家及欧洲王室贵族享用的特种茶。即便现在它在外国的价格与普通红茶相比较也是很昂贵的。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经常把它与印度茶或锡兰茶拼配冲饮,俄罗斯人常将它与中国红茶或乌龙茶拼配冲饮。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最高年产量达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红茶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着面前。

6.正山小种红茶的特点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大量增加;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①产茶季节:例如:滇红每年从3月始11月止,多为春、夏二季采摘。

②原料:通常采摘一芽二叶到三叶,且叶片的老嫩程度需一致。

③主要加工工艺:茶青→萎凋→揉捻→渥红→干燥→毛茶。

④外观颜色:干茶暗红褐色,芽头金黄色、多毫,外形多为条形和颗粒状。

⑤茶汤颜色:红艳明亮。

⑥香气滋味:有花香、蜜香、花果香、甜香、焦糖香等,滋味醇厚、略带涩味。

⑦茶性:温和,对人身体刺激较小。

⑧适合人群:老年人、女性及肠胃较弱人群。

蒙顶山茶好不好?

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在《高级茶艺师培训教材》和《茶之路》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把蒙顶山茶都刻意放在首篇,就像一台晚会的开场,这个是不是可以从侧面印证了蒙顶山茶是好茶?

再讲一个需要注意的事,真正的蒙顶山茶由于产量有限总体价格不低。而蒙顶山周围的低平丘陵地带也产同样的茶,就是当地人所谓的“坝坝茶”,相对山上的茶价格便宜很多,虽然统称蒙顶山茶,但是品质差异还是比较大。

最后综合蒙顶山茶的名气和实力来说说蒙顶山茶。

先看名气,蒙顶山茶正好应了张爱玲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早在唐代蒙顶山茶就是贡茶,到了中唐时期已被列为贡茶首位。历史上有关蒙顶山茶的文字诗词不胜枚举,但凡习茶者都知道“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赞叹:"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 再有“植茶始祖”吴理真的代言和站台,蒙顶山茶作为名茶的江湖地位更是难以撼动。

再看实力,蒙顶山茶之所以享有久经不衰的盛名,无不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地理位置,蒙顶山年均气温14.5℃,年降水量充沛,相对湿度85%,常年细雨蒙蒙,云雾弥漫,散射光多,益于茶树氮代谢,丰富了茶叶内含物。蒙顶山茶成分丰富,水浸出物高达43%左右,茶多酚适中,约26%—28%,每100克干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000毫克以上,维生素C约202—259毫克。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蒙顶山茶中的三剑客: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

最后借用《茶之路》中的对蒙顶山茶的精准描述:“虽有茶毫翻飞,茶汤仍然清亮,入口先是一股鲜爽气,接着能感觉到细腻的清甜,柔和的后感持续良久”。

蒙顶黄芽的诗词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征-第1张图片-黄茶网

关于蒙顶山茶的诗句

1. 关于蒙顶山茶诗句

关于蒙顶山茶诗句 1.一首苏东坡描写蒙顶山的诗词

苏轼的诗歌中,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代表作品有《试院煎茶》和《寄蔡子华》两首。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寄蔡子华》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2.如何理解“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句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这是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对茶联。 据说从前的茶馆多拿这对茶联挂在门口作招牌。

时至今日,在成都、重庆、永川等地的茶馆,都还见得到这样一副茶联: 虽无扬子江心水 却有蒙山顶上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可以说是蒙山的“镇山之宝”,在蒙山多处可见题刻,它是蒙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然而,这联名句为何只见一联,来自何处,作何理解,长期以来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此联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 蒙山顶上春光早, 扬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学士更风骚, 应笑倒, 销金帐,饮羊羔。

李德载把饮茶作为一种雅致高尚的作为而大加赞赏,对不谙茶事的粗鄙行为非常轻蔑。全文都充满了对品茗饮茶的推崇之情。

因此,“蒙山顶山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顶山上茶”和“扬子江心水”是他心中圣洁、高雅,代表最好品质、最高境界的茶中极品。

好茶需好水,正如红花与绿叶。所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何窥其体”。

茶质更需借助水质,水质优劣直接影响到茶质优劣,这是个普通的道理。古人饮茶,不象今天这样冲泡,而是煎煮而饮,所谓“烹茶”,用水也就非常讲究。

陆羽《茶经》中对于用水的问题已有论述。其后约100年,一位叫张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记》,专论天下宜茶之水,把“扬子江心”的中泠泉评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由南零、中零、北零三眼组成,而以中零涌水最多,三眼泉水总称为中泠泉,汇聚于扬子江中的金山寺旁,白蛇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出自这里。此地有一个著名的渡口名叫扬子驿,这一段的长江被称为扬子江。

据说金山寺早先屹立扬子江心,四面环水。依《中泠泉记》记载,取水时须依时辰乘船至江心,用专门的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后来由于扬子江泥沙淤积,河道不断北移,至清末,金山开始与南岸陆地相接,金山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扬子江心水”是指位于扬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种宜茶的好水,与“蒙山顶山茶”共同构成茶中极品。

明代陈绛《辨物小志》:“谚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由此可见,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记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人们用为茶联,得以广泛流传。

据记载,郑板桥也曾为他人写过这对名联。由于茶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最易为人接受,“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内涵丰富,意境悠远,所以成为茶联中的“首品”。

在流传的过程中,“江心水”有时也被用作“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有的被传成了“蒙顶山上茶”,包括一些著作也如此引用,由于有特定的含义,字面的变化并未影响它的本义。 在蒙山,关于此联名句的来历,还流传一个苏东坡以江边水应付老师王安石的故事。

说是苏东坡欲过扬子江,王安石便嘱他取江心水来煮茶。而苏东坡因醉心山水,上岸时方才想起,便以江边水应付老师,结果被王安石识破。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此联出自白居易晚年时期的《琴茶》诗,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他诗酒琴茶相娱的心态以及对蒙山茶、渌水曲的挚爱之情。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

这首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生何求,心境融融,恬淡闲适的情调。“渌水”据说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曲子,既有层次又非常流行。

至于“茶中故旧是蒙山”中的“茶中故旧”,一些人将其解为“茶之故乡”。其实,“故旧”一词当是“老朋友、老交情”的意思。

后面一联“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说的是无论穷愁潦倒失意还是运气亨通一帆风顺,无论窝居休闲还是仕途旷达,都是“渌水曲”与“蒙山茶”这两位老朋友,长伴不离,一辈子都非常嗜好当时已经入贡皇室的蒙山茶。 刘禹锡、孟郊、苏轼、陆游、梅尧臣、文彦博、文同等唐宋时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咏蒙顶茶的佳作,明清时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写蒙顶茶的作品。

3.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简介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景色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

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

相传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蒙山五顶,中顶上清峰最高。

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久饮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蒙顶山茶的历史及演变过程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

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

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

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

“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

“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

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

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

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

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

4.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

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

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

“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

“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

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

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

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

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

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

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

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

蒙山的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

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

5.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1、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译: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2、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3、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黄庭坚《品令·茶词》

译: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4、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黄庭坚《满庭芳·茶》

译: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5、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6、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

译: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8、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译: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9、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译: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10、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译: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6.蒙顶山茶是不是十大名茶

不是十大名茶,却是历史名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的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

蒙顶茶属绿茶类,在制做上不发酵,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蒙顶茶的制法:

蒙顶甘露——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观,条索紧卷我毫,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

蒙顶石花一一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蒙顶黄芽——制法与石花大同小异,唯杀青后要揉捻。色泽黄亮,芽呈金黄色,香纯清,味浓鲜,汤色清黄明亮。

万青银叶和玉叶长青---是迟采的稍大芽叶制成,制法与甘露相同,唯茸毫减少,品质较甘露稍次。

蒙顶茶是哪里的

四川除了峨眉山与青城山,横跨雅安,名山两县的蒙山也是闻名古今。这里有古刹林立,天盖寺,永兴寺,静居庵等,苍林红宇,绝壑飞泉,在幽美的风景之中孕育着相传古今的名茶。

蒙山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15度,大部分土壤都是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具有益于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蒙山顶上有五峰,分别是上清,菱角,毗罗,井泉和甘露,它们顶天而立,代表着蒙山最高贵的气质。而其中上清峰海拔最高,俯视着峨眉诸山,如同君临天下。西汉年间,有普慧禅师来到蒙顶山,亲手在五峰之间种下了七株茶树,成为蒙山顶上茶的始祖。

这七株茶树的植株高度都在一尺左右,两千年过去了,它们不枯也不长,就好像时间从未自它们身上流过一样,所以获得了“仙茶”之誉。

从西汉起,“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一直是古今传颂的赞誉。唐宋时期,蒙顶茶一度号称天下第一。而到了明代,蒙顶茶的美名却逐渐消退,甚至完全被当时的人们忽视。

关天蒙顶茶的没落,明代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给出了解释:“古今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其实,蜀地的茶逐渐退出上层社会精致茗茶的舞台是从宋朝开始.

宋朝时,朝廷专注于江南,福建地区的贡茶,蜀地的茶不再作为贡茶,而蒙顶茶的名誉得以保留,还要感谢唐宋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歌颂蒙顶茶的诗词,让后人诵读之余,还能在想象中品味蒙顶茶的茶韵。

蒙山茶色黄而碧,味甘而清,香高而鲜,具有卓尔不群的品质。从唐代开始,蒙山茶就是宫廷贡茶,只有皇亲贵胄才能享用。当时的贡茶采制都是在每年夏初,茶芽已发,县官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穿上朝服上山采摘。

和尚和僚属们烧香礼拜之后,采茶才可以正式开始。对于七株仙茶,每年只能采摘三百六十叶,对应一年的天数。然后,由僧人攀坐诵经,用手搓成条状,用炭火烘干之后,储存在长宽各四寸二分,高四寸的银盒中。在菱角峰下,还会对其他的茶树进行采摘,以全白毫的嫩芽为宜,由和尚揉制,装进锡瓶中陪贡品入京。

居住在蒙山静居庵的和尚叫作采茶僧,专门负责每年采摘蒙山顶上茶。千佛寺的和尚专门管理茶树,大佛寺的和尚专门负责制茶,天盖寺的和尚则专门负责评鉴茶叶品质。各个寺庙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而到了采茶的时节,全县七十二个寺院的和尚都要到蒙山天盖寺烧香礼拜,这个传统一直到推翻满清政府之后才被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在蒙山脚下设立了雅安茶叶试验场,以蒙山右侧的永兴寺为基地,后来又改建成为雅安县蒙山茶场,开辟了荒山450亩,建立了380亩新式茶园。

蒙顶茶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名茶出现。最早的蒙顶茶以雷鸣,雾钟,雀舌,白毫等散形茶,以及龙团,观饼等成型茶为主。到了近代,蒙顶茶则以黄芽闻名天下,分为米芽,黄芽,芽白三个品级。

初生芽叶制造的蒙顶茶称之为米芽,以一叶初分的嫩芽制造的为黄芽,以一芽一叶初展的嫩芽制造的称之为芽白。蒙山茶芽叶肥壮,茶汤色泽亮黄,所以也统称为蒙顶黄芽。

蒙顶茶的制法简易,在锅里杀青之后继续抖炒到七八成干,然后起锅凉置1-2小时,再下锅抖炒到干燥即可。现在的雅安茶厂又有两种蒙顶茶的新产品万春银叶和玉米长春广受欢迎,它们形状美观,香味鲜浓,堪称蒙顶茶中的极品。

556阅读

搜索

蒙顶山茶价格一览表

四川马边绿茶价格表

十大高端品牌茶

蒙顶甘露级别对照表

四川茶叶排名前十名

兰妃茶叶多少钱一斤

标签: 蒙顶黄芽的诗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